一、“数感”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为哪几个方面?

第一、也是数感最基础的,就是对数的现实意义的敏感、对数量的估计等等,对长度、面积、体积的估计,对个数的估计等等。

第二、就是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

第三、就体现在口算与估算中。能够运用前面我们所说的数的多种模式,也就是对数进行拆分,然后,灵活的根据这样拆分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快速的口算和估算。

第四、数感还体现在能对运算的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有意识的追问。

第五、就是数感还体现在孩子对数有一种积极的感情。他喜欢用数来表达,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数来说话,这也应该是数感的体现。

二、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哪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一、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数的内涵,建立数感。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而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地理解数的内涵。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而又愉悦的具体生活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数学体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数的存在,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加深对数的认识,从中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以人为本”, 在估算中增强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三、综合运用,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

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