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数学发展的“源头”。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是围绕数学问题而进行的学习。问题一般包括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不仅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而,提出问题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被人们看作是创造性活动或优秀才能的特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的阐述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目前,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已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相比较而言,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学却没有得到同等的效果。汪秉彝、吕传汉两位教授曾与蔡金法博士一起,对中、美小学高年级学生联合进行了一次“数学问题提出与解决”的跨文化研究[1]。结果显示:我国小学生的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明显低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低于美国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1999年11月汪秉彝、聂必凯两位教授又对贵州省的十余所中小学进行了一次调研。[2]结果显示:(1)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提出的大多是一些简单具体的问题。(2)部分学生对概念“问题”的理解模糊,并且无法界定问题的难易程度。(3)部分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差。并且测试成绩存在,甚至明显存在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则更为薄弱。

同时,他们近两年在中国贵州地区开展的“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实验,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证实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两位教授主要是通过设置数学情境来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数学情境本身也没有太多的阐述。于是,笔者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途径是否只能依赖数学情境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