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是中国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一个统称。2008年,总人口为494107人。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区。高山族聚居地区主要在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

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族的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为泰雅、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民族历史:

在台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与中国福建的新石器文物关系密切,台湾人主要的应是从中国大陆迁移过去的。

纹面的泰雅族妇女 高山族过去长期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据史载,三国时期,高山族的先民分成若干部落,部落成员称为“弥麟”,公共事务由部落成员共同管理。他们使用石斧、石锛、石环、用鹿角为矛,用青石为镞,以采集、狩猎为主,畜牧业尚不发达。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大约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至7世纪,已有了农耕、畜牧,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有少量铁器。部落有酋长,无赋税,公共事务仍由部落成员管理,有人犯罪,由部落成员根据习惯法共同议决制裁办法,轻者杖责,重则处死。无文字,不知历法,崇拜山神、海神。集会时多举行歌舞。已有雕刻与绘画。历北宋、南宋、元朝、明、清代各代,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增多。据陈第《东番志》等书记载,当时高山族的农业、畜牧业和狩猎,虽较以前有了进一步发展,且已有部分特产与大陆沿海居民进行贸易,大陆人以玛瑙、瓷器、布、盐、铜、簪环之类易高山族的鹿脯、鹿皮、鹿角等,但各部落之间依然“老死不与他夷相往来”,仍过着原始的生活。

从16世纪开始,台湾高山族多次遭受外国侵略。1563年,倭寇侵入北部鸡笼(基隆)一带烧杀抢掠,当地高山族被迫迁居山区。以后又有荷兰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美日侵略者侵略台湾,高山族人民给予了坚决抵抗,开展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了誓死保卫家园的爱国主义情操。

17世纪以后,由于大量汉族迁居台湾,以及郑成功政权采取有利于发展高山族经济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加速了高山族社会经济发展。居住在西南部平原的高山族,有一部分发展进入封建社会。

长期以来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共同抵御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共同开发了台湾。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50年间,反抗斗争尤为激烈,以1930年的雾社起义规模最大。1947年又参加了以汉族为主的“二二八”起义。

丰年节:

丰年节是台湾汉族同胞的生活习惯与祖国大陆基本相同,一般仍保持福建、广东等地的特点。近年来,受到欧美风气的影响,风俗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简介:

 服装方面

以往老年人喜爱穿青黑色衣衫和香云衫,妇女喜佩戴金银首饰。现在男装多为西装及港衫西裤,女服多为洋装,间中也有穿旗袍的。

 饮食方面

台湾居民主食以大米为主。酒楼饭店经营川、粤、京、津、苏、浙、闽等地风味菜。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西式的快餐,如日本、韩国的料理,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意大利的皮萨饼等,也在台湾扎根,很受上班族和青少年的欢迎。

区别:

台湾的民间节庆与大陆完全一致,均以农历纪时。重要的节庆有春节、灯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以公历纪时的节日有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以及四月四日的儿童节。

台湾居民除少数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外,多数信奉佛教或道教。全岛有寺庙、教堂6400多所,烧香叩头、敬神祭鬼等活动甚为盛行,有“三日一小拜,五日一大拜“之称,较具规模的祭奠有孔子祭奠(又称教师节)、孟子祭奠、岳飞祭奠、郑成功祭奠等。庙宇中,香火最旺的莫过于妈祖,她的庙宇最多,信徒最广,俨然是台湾的第一大教。高山族同胞还在收获季节举行丰年祭奠,他们穿传统服装表演打猎舞、乌来土风舞、耕作舞等舞蹈,欢庆丰收。

台湾同胞注重嗣(sì)续,生了孩子,必须告诉亲友,名为“抱喜”,满月时,则以红蛋分赠亲友及邻居,以示吉利。其葬礼与大陆相同,老年人死后,儿孙们要于当夜守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