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战叛军,克复两京

郭子仪(697 —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敬之,历绥、渭、桂、寿、泗五州刺史,赠太保,追封祁国公。子仪长得体貌出众,始以武举高等补为左卫长史,历任诸军使。天宝八载(749),于木剌山置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命子仪领其使,拜左卫大将军。十三载(754)又因该地偏僻不能耕种,遂迁于永清栅北(今内蒙乌拉特旗东北),改横塞为天德军,以子仪为军使,并兼任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翌年,安禄山反叛于范阳,在艰苦的平叛战争中,他立下了卓越的战功,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干和尽忠报国的思想。

天宝十四载(755)十月,安禄山发动了武装叛乱,十一月即攻占了东都洛阳。玄宗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并命他率军东征。子仪迅即率军出单于府(今内蒙和林格尔北),收编了静边军,杀叛将周万顷,又于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进而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开通了东陉(今山西代县东),为官军进军河北扫清了道路,因功加官御史大夫。

至德元载(756)正月,叛将蔡希德攻陷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被俘,河北大部分郡县失守。李光弼受郭子仪举荐,出任河东节度使,先进军河北,收复了常山。四月,郭子仪率朔方精兵出井陉,与李光弼合军,于九门县城南大败史思明军,接着又南攻赵郡(今河北赵县),俘虏四千人。郭子仪与李光弼回师常山,史思明又收集散兵数万尾随其后。子仪选骁骑轮番挑战,乘叛军疲惫之机,于沙河大败之。安禄山听说河北失利,急派精兵数万增援。当官军至恒阳后,叛将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也随之而至。郭子仪一方面坚壁固守,另一方面又采取了“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的灵活机动战术,使叛军昼夜不得休息。至六月,子仪见叛军疲惫不堪,遂与李光弼出军,于嘉山大败叛军,斩敌四万人,活捉五千,缴获战马五千匹,史思明露发跣足狼狈逃往博陵,“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斩贼守者以迎王师”,官军声威大振。

这时,叛军西面受阻,南进不得,形势有利于官军。郭子仪与李光弼上奏玄宗,“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并请求让哥舒翰扼守潼关,“唯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但由于玄宗的昏庸,错误地逼迫哥舒翰出关作战,致使二十万大军一战而瓦解,潼关失守,玄宗逃往成都,太子北上灵武组建朝廷,郭子仪也只得退守河东。

肃宗重新部署军事力量平叛。八月,郭子仪与李光弼奉命率步骑五万开赴灵武,时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兼朔方节度使。肃宗阅兵之后,大军南下彭原,逼近长安。宰相房琯自请讨伐叛军,反为叛军击败,丧师近万人。肃宗惨淡经营的军队损失过半,“唯依朔方军为根本”。十一月,叛将阿史那从礼率同罗、仆骨部五千骑兵出塞,诱使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数万人,欲袭击肃宗所在地。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葛罗支联兵进击,斩获数万人,遂平定了河曲,解除了朝廷的后顾之忧。

至德二载(757)三月,郭子仪率兵进攻潼关,叛将崔乾祐退保蒲津。原陷入叛军的唐官吏赵复等四人为官军做内应,郭子仪进攻蒲州时,内外呼应,叛军大败,崔乾祐逃往安邑。子仪进兵永丰仓,击败叛将安守忠,遂收复了陕郡永丰仓,“自是潼、陕之间无复寇抄”。

其时,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即伪帝位,众叛将不服。唐肃宗欲发动攻势,以收复两京。四月,遂以郭子仪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命他率兵赴凤翔(今陕西凤翔)肃宗所在地。子仪奉命率军西进,行至长安西清渠,遭叛将安守忠、李归仁阻截,相持七日,官军不能前进。五月,叛军以退兵引诱官军追击,设长蛇阵,分首尾两翼夹击官军,官军大败,“军资器械尽弃之”。子仪退守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因清渠之败,引咎自贬,为尚书左仆射。

九月,肃宗请回纥出兵助战,以收复两京,怀仁可汗子叶护率精骑四千至凤翔。临行前,肃宗对副元帅郭子仪说,事情成败,在此一举,子仪表示说:“此行不捷,臣必死之”。决心为收复两京以尽死力。十二日,郭子仪与元帅广平王李俶率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兵计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出师凤翔,东取长安。二十七日,进至长安西,于香积寺北、沣水之东摆开阵势,郭子仪为中军,叛将李归仁率十万之众迎战,两军激战,回纥兵从叛军背后出战,前后夹击,战至傍晚,叛军全线溃败,伤亡六万多人,余众逃入城内,叛将张通儒当晚弃城逃往陕州。官军一战收复了长安。郭子仪率蕃、汉兵乘胜追击,至潼关,连克华阴、弘农二郡。

十月,安庆绪命严庄尽调洛阳之兵十万增援陕州,与张通儒共拒官军,屯驻陕城之西,依山为阵。郭子仪率大军从正面进攻,回纥军从背后袭击。回纥军登山时,因搜捕伏兵,交战稍晚,官军初战不利。当回纥军在叛军背后出现时,叛军立即溃败,死尸满山遍野。严庄、张通儒丢弃陕州逃回洛阳,又很快与安庆绪逃往河北相州。子仪奉广平王进入东都,并于天津桥南陈兵侍卫。此时,河东、河西、河南的失地大部已收复,子仪因功加司徒,封代国公,食邑千户。不久,郭子仪入朝,肃宗命以兵仪军容于灞上迎接,并慰劳他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十二月,郭子仪又返回东都,奉命经营北讨安庆绪事。

宦官谗毁,失权无怨

乾元元年(758)七月,郭子仪于黄河之上击败叛军,并擒获叛将安守忠上献,遂入朝京师。肃宗诏令百官于长乐驿迎接,并亲自于望春楼等待子仪,进为中书令。不久,肃宗诏命九节度使合力讨伐安庆绪,以郭子仪、李光弼皆为元勋,难相统属,只用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却不设立元帅。

十月,郭子仪率兵从杏园渡过黄河,军至获嘉(今属河南),击败安太清军,斩四千人,俘五百人。安太清逃往卫州(治今河南汲县),据城而守。子仪遂乘胜进围卫州,鲁炅等节度使也相继来到卫州城下。安庆绪闻讯,调动相州之兵七万,并亲自南下救卫州。子仪先使射手三千人埋伏于营垣之内,并告诫他们说:“我退,贼必逐我,汝乃登垒,鼓噪而射之。”两军交战不久,子仪假装兵败,退至垒下,伏兵立刻登上垒垣,乱箭齐发,箭如雨下,叛军纷纷中箭,只得退走,子仪遂回军追击,安庆绪大败而逃,其弟安庆和被俘处死。郭子仪一战而攻克了卫州,并乘胜追击,直指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其他各节度使也先后率兵抵达相州。安庆绪困兽犹斗,收拾散兵败将于城西愁思岗负隅顽抗,又被官军击败。此战前后斩三万人,俘获千余人。安庆绪黔驴技穷,龟缩在城内,派人向史思明乞救。官军遂包围了邺城。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困相州,筑壁垒两道,挖了三道壕沟,把这座孤城围得水泄不通。官军还堵截漳水,引河水灌城,城内井泉溢水,人们“构栈而居”,粮草俱尽,州城危在旦夕。“而诸军既无统帅,进退无所禀”,城久攻不下,官军懈怠,“上下解体”。乾元二年(759)三月,史思明以为时机成熟,亲率精兵五万于安阳河北与官军决战。时官军多达六十万,李光弼军等先与叛军交锋,“杀伤相半”,郭子仪尚未布好阵势,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大树连根拔起,霎时天昏地暗,对面不见人。两军大惊而溃。官军因无统一号令,诸节度使各自逃归本镇。郭子仪军退向河阳,毁河阳桥,以保东都。这次兵溃,朔方军战马万匹,只存三千;甲仗十万件,遗弃殆尽,损失极为严重。而且东都士民惊骇,纷纷逃往山谷躲避。

郭子仪军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兵士相惊,又奔缺门(今河南新息东),诸将相继而至,将士仍有数万人。子仪依从了都虞候张用济的建议,以守河阳有利,即派都游弈使韩游瓖将五百骑兵急趋河阳,张用济率步兵五千人继之。官军刚至河阳,叛将周挚也随之赶到,见有官军守卫,即自行撤走。各节度使因相州兵败而上表请罪,肃宗皆释而不问,还任命郭子仪为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权知东都留守。

相州之败,肃宗未责怪诸节度使,身为观军容宣慰使、实际上起统率九节度使作用的鱼朝恩不但不引咎自责,反因忌害郭子仪军功,把相州之败的责任都推到子仪的身上,并在肃宗面前说了他不少坏话。七月,肃宗将郭子仪召还京师,命赵王李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李光弼为副帅,代领朔方节度使,从而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但他却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子仪虽失兵柄,乃心王室,以祸难未平,不遑寝息”。

当时,东都再次陷入叛军之手,史思明率军于河阳同官军猛烈交战,并数次西攻陕州,气焰嚣张。同时,党项也乘机侵扰边城。在这种情况下,百官多认为不应该把郭子仪置于散地,使英雄无用武之地。上元元年(760)正月,以郭子仪为邠宁、鄜坊两道节度使,却不让赴镇,仍留在京师,不过“假其威名以镇之”。直到九月八日,在朝官的强烈呼吁下,才命郭子仪出镇邠州(今陕西彬县)。党项素闻郭子仪威名,听说郭子仪已赴镇,遂撤兵而去。二十一日,肃宗又颁下制书,命郭子仪统率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阳,然后回师平定河北,并征调射生英武等禁军及朔方、鄜坊、邠宁、泾原诸道蕃、汉兵共七万人,“皆受子仪节度”。这一作战方案,李泌早已向肃宗建议过,不失为英明决策。如果能付诸实施的话,史思明有后顾之忧,而且郭子仪与李光弼成南北夹攻之势,必将会加快平叛进程。但是祸国殃民的宦官鱼朝恩以私害公,制书已颁下十来天,“复为鱼朝恩所沮,事竟不行”。

宝应元年(762)二月,河东节度使为乱军所杀,推立代州刺史辛云京为节度使。绛州突将王元振也作乱,杀朔方等诸道行营都统李国贞。朝廷担心太原乱军与绛州合纵联合叛军,不是一般将领所能镇服的,遂封郭子仪为汾阳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子仪辞行时,肃宗正患重病,将他召入卧室,付以重托说:“河东之事,一以委卿。”叛军见河东兵乱,有机可乘,史朝义派兵包围泽州。郭子仪调定国军前去救援,叛军听说援军将到,即撤围而去。郭子仪至行营,王元振自以为有功。原来朔方将士不喜李国贞治军严厉,皆思子仪治军宽厚,故王元振乘机作乱。但郭子仪不徇私情,斥责他说:“汝临贼境,辄害主将,若贼乘其衅,无绛州矣。吾为宰相,岂受一卒之私耶!”五月,收捕王元振及其同谋者四十人,皆处以死刑。河东节度使辛云京知郭子仪惩治了乱将,也处死作乱者数十人,“由是河东诸镇率皆奉法”。

唐代宗即位后,宦官穆元振专权用事,自以为有翊戴之功,忌妒宿将大臣,以郭子仪功高难制,极力从中挑拨离间,于是又罢免了郭子仪的副元帅之职,加实封七百户,充肃宗山陵使。郭子仪怕谗言坏了大事,为了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无二,以消除新即位皇帝对自己的猜疑之心,遂将自灵武出师以来肃宗前后所赐手敕、诏书千余件,汇编成二十卷,上奏代宗。代宗看过之后,下诏书答谢说:“肤不德不明,俾大臣忧疑,朕之过也。朕甚自愧,公勿以为虑。”以好言好语来安慰郭子仪。

七月,再次任命郭子仪知朔方、河东、北庭、泽、潞、沁、陈、郑等节度行营及兴平等军副元帅。八月,郭子仪自河东入朝,程元振忌妒子仪功高任重,屡次在代宗面前诋毁他。子仪心中忧虑不安,上表请解除副元帅、节度使职务,代宗安慰他一番,遂留其在京师。时承李光弼邙山新败,官军受挫,叛军谋攻陕州。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雍王刚过弱冠之年,不熟悉军旅之事,代宗欲以历经战阵的老将郭子仪为副元帅,佐雍王平定乱军,再次遭到宦官程元振、李辅国的阻挠而止。

大历二年(767)十二月,郭子仪父亲之墓被人盗掘,官府未能捕获盗墓人。人们都以为鱼朝恩一向妒嫉郭子仪,怀疑是他指使人干的,子仪也深知其原由。盗掘祖坟,是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污辱。当郭子仪入朝时,人们都以为会喋血京师,公卿大臣也深感不安。可是当代宗向他讲述了此事,他却哭泣着说:“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郭子仪宽厚待人,犯而不校尽力把大事化小,朝廷上下才相安无事。

尽管鱼朝恩一再诋毁、离间,坏事做绝,郭子仪对他仍是以诚相待。大历四年(769)正月,郭子仪入朝时,鱼朝恩邀他去章敬寺,宰相元载暗中使人告诉子仪“朝恩谋不利于公”,子仪不听。将士们请内衣甲三百人随从侍卫,他又不允,说:“我,国之大臣,彼无天子之命,安敢害我!若受命而来,汝曹欲何为!”遂以家僮数人随从前往。朝恩亲来迎接,见其随从甚少,很感惊讶,子仪把所听到的事如实相告,并且说:“恐烦公经营耳。”朝恩听了很受感动,抚膺捧手,流着眼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

郭子仪英勇绝伦,功高盖世,因此屡遭宦官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忌妒,多次失掉兵权,但他为人宽厚,不计较个人恩怨,一心奉国,殊不介意。他前后“遭罹悻臣程元振、鱼朝恩谮毁百端,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

御敌边关,安定社稷

自安史之乱以来,西北的精兵猛将多调入中原参加平叛战争,而留下的多老弱病残,不堪战斗,吐蕃遂乘虚而入,几年间,西北各州相继沦陷,而且吐蕃势力还渐向内地延伸。因此,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唐廷又面临着边患问题。在平叛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郭子仪已近古稀之年,又马不停蹄,投入了抵御边患的战斗中。

广德元年(763)四月,叛首史朝义刚传首京师,被置于闲散之地的郭子仪屡次向代宗奏言:“吐蕃、党项不可忽,宜早为之备。”这位老将军已经洞察出吐蕃、党项等对唐朝的严重威胁,再三提请代宗予以高度重视。七月,吐蕃军大举进攻,边将频频告急,大宦官程元振皆扣压不报,代宗一无所知。到了十月,吐蕃军进犯泾州,刺史高晖举城投降,又为吐蕃作向导,因此吐蕃军很快下邠州,进至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京师震动。代宗这才知道吐蕃军已逼近京畿,急忙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并火速出镇凤翔,以抵御吐蕃。

时郭子仪闲废日久,手下部曲离散,至此召募,仅有二十骑。刚行至咸阳,吐蕃会同吐谷浑、党项、氐、羌等二十余万人,弥漫数十里,已从司竹园(今陕西周至)渡过渭水,循山东进。郭子仪兵马甚少,无法应敌,急使判官中书舍人王延昌入奏,请增加兵马,但却遭程元振拒绝。

代宗方调兵遣将,吐蕃军已过便桥(今陕西咸阳西南),措手不及,便仓皇逃往陕州,六军逃散。郭子仪急忙从咸阳回长安,及至长安,代宗已渡过浐水。时射生将王献忠叛唐,率四百骑兵进入长安,胁迫丰王李珙等十王西降吐蕃。至城西开远门时恰遇郭子仪,郭子仪责备了丰王之后,便派人将丰王一行押送到代宗处。

吐蕃军进入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郭子仪循南山至商州(今陕西商县),收得武关防兵及六军散卒四千人,军势渐振。代宗恐吐蕃军东出潼关,命他赴陕州。子仪上表说:“臣不收京城无以见陛下,若出兵蓝田,虏必不敢东向。”②随即命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兵出蓝田以观察吐蕃情况。全绪与前光禄卿殷仲卿率守蓝田兵千余人渡过浐水,吐蕃一时不知虚实,有些畏惧。全绪又使射生将王甫入城纠集数百少年,夜间在朱雀街击鼓呐喊,吐蕃军遂惊惶逃出。吐蕃军占领长安仅十三天。代宗以郭子仪为西京留守。

自代宗狼狈东逃,百官都归咎于程元振,谏官频论此事。程元振心里害怕,又以郭子仪新立大功,不想还京,劝说代宗以洛阳为都。代宗应允,迁都的诏书已颁下数日,郭子仪闻知后,迅即上表论奏此事,认为长安地势险要,东都久陷于叛军,残破不堪,表示愿练兵御敌,再造邦家。代宗阅完奏表,感动流泪,对侍臣说:“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可亟还京师。”十一月,代宗驾还长安宫,郭子仪伏地请罪,代宗停车慰劳他说:“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遂赐以铁券,并图子仪像于凌烟阁。

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唐廷于各地多置节度使以制要冲之地。郭子仪认为现在平叛战争已经结束,而诸道节度使仍拥有重兵,“耗蠹百姓”,且易于割据称雄,于朝廷不利,遂上表请罢免诸道节度使。为使这项工作能顺利进行,请首先从他自身开始。广德二年(764)六月,罢免了郭子仪河中节度使的职务,子仪又请解除自己的关内副元帅之职,代宗未能同意。尽管郭子仪率先请罢免自己兼任的河中节度使职务,但由于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已基本形成,阻力很大,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战功卓著,但由于各种矛盾的斗争,最终走上了叛唐的道路。并勾结回纥、吐蕃军进攻东都。代宗召问郭子仪御敌方略,子仪胸有成竹地说:“怀恩勇而少恩,士心不附,所以能入寇者,因思归之士耳。怀恩本臣偏裨,其麾下皆臣部曲,必不忍以锋刃相向,以此知其无能也。”代宗遂命郭子仪出镇奉天御敌。十月,回纥与吐蕃军进逼奉天,诸将请战,子仪不同意,他说:“敌军深入吾地,利于速战,吾坚壁以待之,彼以吾为怯,必不戒,乃可破也。若遽战而不利,则众心离矣。敢言战者斩!”第二天夜里,子仪于乾陵之南布阵。翌日未明,敌军大队人马赶到,原以为郭子仪毫无准备,欲袭击奉天,忽见大军阵列,一时惊慌失措,遂不战而退。子仪使裨将李怀光率五千骑兵追击。敌军至邠州,又攻不下,于是便渡过泾水而逃。十二月,代宗加授郭子仪为尚书令,子仪以太宗曾任此官,坚决推辞不受。不久还镇河中。

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怀恩假称代宗晏驾,郭子仪也死,再次勾引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剌等率三十万大军深入唐朝内地,在掳掠了泾州、邠州后进入礼泉(今陕西礼泉北)、奉天县境。唐代宗即忙命郭子仪屯兵泾阳(今属陕西),并亲自率兵驻扎于苑中。

郭子仪奉命进驻泾阳,兵将才一万人。刚到泾阳,回纥、吐蕃数十万骑兵已经从四方云合,把泾阳城围困起来。在强敌面前,郭子仪沉着镇静,一面使部将李国臣、高升、魏楚玉、陈回光、朱元琮各当一面,而自己率甲骑二千人出入于阵中。回纥原以为郭子仪去世,代宗晏驾,才与吐蕃军联合进犯。至此听说郭子仪健在,知道上了仆固怀恩的当。郭子仪派使者告谕回纥首领说:“昔回纥涉万里,勘大憝,助复二京,我与若等休戚同之,今乃弃旧好,助叛臣,一何愚!彼背主弃亲,于回纥何有?”回纥首领动心,欲面见子仪,子仪将往,左右劝谏说,戎狄不讲信用,不可深入虎穴。子仪为了社稷安全,已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对大家说:“虏众数十倍,今力不敌,吾将示以至诚。”左右请以铁骑五百护行,子仪又不答应,只以数十骑相随前往。回纥军见郭子仪走近,个个剑拔弩张。子仪摘下头盔,面见回纥首领,对他说:“诸君同艰难久矣,何忽亡忠谊而至是耶?”回纥兵皆放下兵器,下马而拜。子仪又与首领共同饮酒,赠送锦彩联欢,誓结友好。子仪还乘机劝他们说:“吐蕃本吾舅甥国,无负而来,弃亲也。马牛被数百里,公等若倒戈乘之,若俯取一芥,是谓天赐,不可失。且逐戎得利,与我继好,不两善乎?”回纥首领应允了。吐蕃军见郭子仪独与回纥相来往,心中猜疑,遂连夜退走。郭子仪先派部将白元光与回纥军追击,自己率大军继之而行,在灵台西原(今甘肃泾川境)击败吐蕃军。郭子仪冒险与回纥首领面晤,以诚相待,使回纥军反戈一击,大破吐蕃军,化险为夷,为保卫唐朝的安全再建大功,加实封二百户。

威镇天下,功盖一代

郭子仪威镇中外。魏博节度使田承嗣飞扬跋扈,屡次侵扰他镇,对朝廷傲狠无礼。郭子仪派其使者至魏州,田承嗣朝西跪拜迎接,他指着自己的两膝对使者说:“兹膝不屈于人若干岁矣,今为公拜。”李灵曜作乱,窃据了汴州,凡过往其境的公私财赋,一概扣留不放,运河交通阻断,唯郭子仪封币过其境时,不但不敢扣留分文,还令人武装护送。诸藩帅畏惧如此。

郭子仪麾下宿将数十人,“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如部曲然”,其幕府六十余人,后皆为将相显官。表现了他的取士得才,知人善任。他赏罚分明。郭子仪禁止无故在军营中走马。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犯了禁令,被都虞候杖罚致死,诸子向子仪哭诉,并说都虞候专横,被子仪斥退。第二天,他将此事告诉了幕僚,并叹息说:“子仪之子,皆奴材也。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乳母子,非奴材而何!”但郭子仪处事也偶有失误之处。大历十三年(778),朔方节度副使张昙性情刚正直率,子仪却以为他是武人轻视自己,心里怨恨他。孔目官吴曜正为子仪所信任,便乘机构陷他,子仪便诬奏张昙“扇动军众”,将他处死。掌书记高郢极力为张昙分辩,子仪执意不从,又上奏朝廷,将他贬为猗氏县丞。其僚佐见他处事如此不公,多称病请求离去。这时郭子仪才翻然悔悟,把求去的僚佐都向朝廷加以推荐,并说:“吴曜误我。”遂将吴曜从军中逐去。

大历十四年(779)闰五月,德宗即位。时郭子仪以司徒、中书令的身份兼领河中尹、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关内·河东元帅、朔方节度、关内支度·盐池·六城水运大使、押蕃部并营田及河阳观察等使,集多职于一身。代宗尝因他“权任既重,功名复大,性宽大,政令颇不肃”,欲分其权又感到为难,经久不决。闰五月十五日,德宗诏令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增实封满二千户,子弟、诸婿迁官者十余人,罢免了其副元帅与诸使之职,以其裨将李怀光等人分领其任。

建中二年(781)夏,郭子仪患了重病,德宗命舒王李谊去郭府传达诏旨,表示慰问。六月十四日卒,时年八十五岁。德宗听到噩耗,为之震悼,废朝五日,并特下诏书,颂扬了郭子仪在平定内乱、安定社稷及保卫国家、“柱石四朝”的丰功伟绩,赠官太师,陪葬建陵。丧葬费用,皆由官府供给。百官依次前去吊哭。旧令一品坟高一丈八尺,德宗特恩准将其坟墓再加高十尺。在送葬那天,德宗亲至安福门,临哭送丧,百官陪位哭泣。谥曰忠武,配享代宗庙庭。

郭子仪家族贵盛,宅居长安亲仁里,占其四分之一。八子七婿,皆为朝廷显官。诸孙数十,甚至不能识别。每年俸禄收入二十四万缗,尚不计其他私财在内,“前后赐良田、美器、名园、甲馆不胜纪”。

郭子仪历经玄、肃、代、德四朝,身居要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他为人宽厚大度,对国家赤胆忠心,不计较个人恩怨,虽屡遭幸臣诋毁、失去兵柄而毫不介意。唐代史臣裴垍称赞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君子不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