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背景分析(学情分析、模块教学目标)

我认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写作是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而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中许多教师却过分偏重作文知识的传授,如: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即使强调思想内涵在实际操作中也只是流于形式,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假话、套话、空话、大话连篇累牍,更糟糕的结果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

鉴于这种现状,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该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才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写,写自己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同时促进他们知、情、意、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所以几年来我进行了“二性三破”板快式作文训练方法实验研究,收到了良好的作文效果。

二、创新方法与措施(重点、难点及相关策略)

(一)二性:指的是教师的作文指导中的开放性与学生习作中的独特性。

1、开放性。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指的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与学科间相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自然界相融合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融合的广大空间,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内涵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依据教育理论基础,我认为开放的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多元性、交际性、个体性和内隐性的特点:①多元性。我认为至少包括人文情感的张扬及其它附带的内容。学生的作文指导时要朝着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出发,从内心出发,写自己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②交际性。开放式作文教学提倡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倾吐与理解、表现与欣赏等,如:作文书信化、日记化、表演化等就突出了它的交际性目标,指导时应多方面入手。 ③个体性。开放式作文教学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灵活地制订个体性教学目标,变换教学策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④内隐性。教学目标有外显性和内隐性之分,内隐性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潜能。根据作文教学的自然进展和学生在习作中随时可能出现的“节外生枝”,恰到好处地制定内隐性的教学目标,是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开放的必然要求。

2、独特性。学生情感丰富,个性色彩浓郁,他们各自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为此,习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不说空话、套话,特别是不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的有“深刻立意”的价值倾向,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既可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可批判生活中的假恶丑。自己的意思自己最清楚,如何表达,自己最有选择权。如果把各种鲜活的思想和内容套在千人一面的形式里,必然带来思想的僵化、天性的压抑、个性的湮没,这实在是不应有的悲哀。没有内容上的限制,没有形式上的约束,只为学生激活图像,产生表达欲望、生成语言提供一个自然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下,真正实现“自然生成”“自然表达”。学生由此能悟到作文真谛,尽情表达自己。每篇习作是一个鲜活的思想,每篇习作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每篇习作能跃动着个性的灵光。

(二)三破:指的是教师的作文指导中的独特性与学生习作中的创造性

1、巧破开头:好的开头是作文成功的一半,文章的开头要做到漂亮、俊秀。可是,小学生的作文的开头,往往都是空洞无物、平淡无奇,或千篇一律,针对这种现象,在自主作文的前提下我提出了“两点一法”供学生参考训练:

“形象鲜活,文采引诱一点;情境烘托,诱人遐思一点;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把学生的作文开头引向创新、独特、文学性的道路上去。

如,在欣赏文学作品课上我引用了朱自清先生《匆匆》的开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一个排比,三个画面,渲染了时序的变迁,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勾起了读者对时间的感叹。于是当说起珍惜时间、爱惜生命的话题时,人们自然会记起中的这个排比开头句。就是在作文开头先选用几个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带出所要抒写的主题内容。我告诫学生,选用的开头形象必须是与主题内容有关联的,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或引发联想。每个生活情景都可以挖掘出内含的几个意蕴,每个作文的主题都可以用许许多多生活情景来表现,这也正是同一个主题可以写出完全不同的千百篇文章开头的原因。比如说到母爱,每一位儿女都会想到无数个温暖自己的情景,那一声声的关爱,那一举手一投足的用心,那一天一月又一年的操劳,以及那一笑一怒一忧一愁的瞬间。所以,运用情景联想法来写排比,那情景就如三月桃花一样,遍地盛开,随手可摘。

我认为,开头是作文出彩的丽服,是作文生色的脂粉,是作文愉悦读者的一杯美酒。为此,我向学生们介绍开头的写法,希望能为作文思维打开一片天地,尤其是能为作文开头增添光彩。并以此为例设计给材料作文,如:我曾用网络上的一则材料引导、训练学生的开头:“商人说,快乐是看到自己苦心经营的生意日益红火;老师说,快乐是看到自己‘桃李满天下’时的那份欣慰;父母说,快乐是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小妹妹说,快乐是穿上漂亮的裙子过“六一”儿童节;毕业班的学生说,快乐是看到成绩晴雨表中可爱的太阳的笑脸……”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的开头。

2、活破中间:作文的中间段无疑是作文的布局谋篇, 针对学生作文时的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假话、套话、空话、大话连篇累牍,导致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的严重现象,因此我采用“三法”进行训练:

(1)串点法。 所谓“串点”,就是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然后在那个“点”上加以发挥,通过几个“点”所连成的片,就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后来我也把此法命名为: “板块式作文练习”。“串点” 选材时可“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如果苦于材料缺乏则可以突出自己的癖好。你不是喜欢体育吗?那你就像体育记者一样,叙体育、议体育,只要切合题意就好。你不是喜欢听××的歌吗?看××的书吗?爱好上网吗……你就可以将自己这一方面的经历和感受与命题联系起来,何愁内容贫乏、文思枯竭呢?这样一来。文章能达到:恰当使用,能展示文学积淀,使文章文学色彩浓厚,可以根据题意和你的表达需要想像一个或一类读者就在你的面前。如训练以“沟通”为话题作文,写与家长的沟通,可想像父母就在身边;写“沟通”之艰难和必要,就好像误解过你的人正在听你倾诉;写师生之间通过沟通走向理解……即使所写文章没有明确的阅读对象,你也可以想像此文是写给你的语文老师的。你要知道,你的文章的惟一读者是那位跟你的语文老师非常相似的人。把你所想写的分几个快呈现出来就OK。

(2)摘抄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自然是我们每天的生活,我始终相信别人的精彩文章其实也是我们作文的灵感来源,一篇文章有可能容纳了作者的一段生活,一篇文章有可能包含了作者的一个见解,一篇文章有可能表达了作者的一些情感。学会了摘抄,就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积累生活。所谓:“博观而取,厚积而薄发。”这说明积累素材是写作的前提。平时我让同学们准备一本摘抄、点评的笔记本。可以摘抄的东西至少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①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佳句妙语(指含排比、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内容健康的句子);②鲜活、生动的口语、顺口溜;③典型的人和事;④精辟而独到的见解;⑤彩的描绘片断……摘抄可以是一句一词、可以是一段一篇,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对摘抄的材料进行细致的体会和玩味,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是在积累中比摘抄更进一步的环节。要想恰到好处地把积累的材料用于作文,体味程度深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摘抄不体味评点,那么材料再多也只是“死水一潭”,很难得心应手,随意驱遣,这也就失去了积累的意义。相反,如果在体味上下功夫,那么这些材料将变成活生生的“士兵”,随叫随到,信手拈来,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活”起来。因而在作文指导环节上我时常与学生一起玩味句篇、体味思想……

(3)片段作文法。无论年级的高中低,我一直主张进行片段练习,可以不拘形式的一个观点,一段感受,一个场面……比如我曾以接龙游戏方式每个人写一段文字,最后连成一篇文章,作为集体的结晶;曾以某个老师、同学为模特,用文字给他“画像”,或者找其他同学的作文来修改,在片段作文时我仍然称之为“板块式作文练习”。在片段写作时我往往有意提高作文的要求:①“大处着眼,小处落墨”。要从大道理上来考虑,从小事上来落墨。②摄取美妙瞬间最精彩的片断。如果能摄取其中最精彩、最动人的一段作重点描写,往往能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如文学作品欣赏时我用朱自清《背影》中为例,作者不是写父亲的生平事迹,而是摄取了父亲的“背影”,重点写父亲买橘子的一段逸事。儿子对父亲的真情在“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之中倾注出来,让学生去体味、揣摩。③ 抓住细节表现事物的本质。细节主要指对细小动作及细微生活情节的描写。我往往要求大家的内容不能一致,要求能收到意外的表达效果。如文学作品欣赏时我用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为例,“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由于儿子双腿瘫痪,母亲“对于 ‘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作者通过这些细微末节的描写,表现母亲的一颗伟大的爱心。

3、妙破结尾

小学生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画蛇添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学生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针对这一现象,除了常规的作文结尾方法训练外我以创新、自主为原则,以突出文学性为宗旨,尤重两点训练,我同样把它称为“板快式作文训练方法”。

(1)抒情议论式。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这种结尾方式可以用到各类文章中,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在自主性的原则下去训练学生,:

如在文学欣赏课时我举例结尾:“不久前,奶奶走了,带走了笑声,带走了那声声问候,带走了那扇窗,也带走了我的心。我知道,那窗是我一生最美的回忆…… 啊!那老人,那真情,那小窗……(《奶奶家的小窗》)”

举例:在这透明的冬天里,人们可以用清醒的头脑,认清脚下的路,一步步走,躺着不动或再走弯路,都会推迟希望的实现。

(2)警句省人。以名人名言、警句妙语收尾,可以饱含深刻的哲理,寄寓浓烈的感情,展现优美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如,结尾欣赏例句。《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学生优秀结尾:“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三、创新表现及创新效果(实验效果)

通过实验,证明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创新训练方法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二性三破” 板块式作文训练方法使参加实验的教师明确了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可行性,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改革模式。

实践证明此法符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符合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互动、活泼、主动发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验证了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科学性、可行性

由于是板快式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和对事物观察的仔细,理解的深切,较准确地把握事物特点,在写作时病句相对减少。据2005的毕业实验班学生作文统计,出现的病句数量比非实验班学生作文减少11%,而同义词、近义词、比喻句的运用能力明显高于未参加实验的同级学生。从习作的立意看,学生习作,一般都有中心,并围绕中心表达得更深刻,在板块式作文训练中,学生“领悟”较深入,由于学生文字表达集中在自己构思的板块场景或形象中,在相关因素的启发下,会闪现灵感,而且大部分学生因为文学作品欣赏的推动下借鉴他人习作之长综合创新,从而使自己的习作立意深化。

(二)“二性三破” 板块式作文训练方法使实验班学生作文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并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文学性。

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对训练要求不断深化,又因为文学作品欣赏的推动,无论是立意、文字表达、还是布局谋篇都朝着独特性,文学性方向迈进,

通过板块式的作文训练,大部分学生能自己明白本次习作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的道理,明确达到基本要求的文章是什么样的,怎样使自己的习作进一步提高,也从中提高了鉴赏能力,80%的学生能指出他人习作中重点段或重点语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85%的学生能结合语言环境,品味词语表达功能;学生作文的其他能力相应提高。

四、本模块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巧破开头练习 一个月作文课的指导

妙破结尾练习 一个月作文课的指导

活破中间练习 两个月作文课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