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生活中,由于环境影响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方法,使很多幼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独来独往,不受任何纪律约束的不良意识和不良的行为习惯,这将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关注“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及其一些相应的做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一)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现状及简析

1、基本现状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日常生活没有规律,例如:有的幼儿晚睡晚起,而有的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有的幼儿养成了不正确的睡眠姿势;有的小朋友没有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有的幼儿还有吃手指的坏毛病;挑食、偏食以及饭后桌面、地上残羹剩饭的现象比比皆是……

2、简析成因及危害

首先,如今的幼儿多是独身子女,父母视他们为掌上明珠,把溺爱当作关爱,凡事百般迁就;其次,幼儿在进幼稚园之前,家庭环境对他(她)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直接的影响:父母忙于工作而疏于管教,愧疚之下,便听之任之;托于祖辈代管的,“隔代亲情”,则更是疼爱有加,任其所为;请有保姆的,更不敢得罪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只好迁就其任性……

在家庭生活中,由于环境影响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方法,使很多幼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独来独往,不受任何纪律约束的不良意识和不良的行为习惯,这将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奠基性工程”

未来社会是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文明公民,是一个民族进步、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而良好的卫生习惯则是文明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俗话说:“三岁看老”,又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这些都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话虽有点夸张,但也说明了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因为:

其一,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实能让孩子终生受益。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所以,对幼儿期的孩子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健康意识与行为养成教育的“奠基性工程”,应把它作为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切不可掉以轻心。比如,那些没有按时作息习惯的孩子,有的因贪睡而不能保证按时上幼儿园,必然会影响到他与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动与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有的则因为睡眠的质量不高,就不会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造成了幼儿精神不佳,使他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尽情游戏,进而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受到影响。象勇敢坚强、克服困难、抑制不合理愿望等意志品质都要在良好生活习惯中形成。

其二,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儿童极易接受外界刺激,而且形成的一切是非常牢固的,并将成为人的第二天性。比如,有无按时作息的习惯,会让孩子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否保持旺盛的精力,也会影响到孩子能否“守时”,能否遵章守纪的行为;饮食卫生习惯,会影响到孩子将来健康的体魄,“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影响到孩子将来社交礼仪的风范,等。

二、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

(一)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内容

良好的幼儿生活习惯,是指在教育者的科学引导下,幼儿在生活中经过多次反复训练而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这里的“教育者”,既指幼稚园的教师,当然也指幼儿的监护人和代管者。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卫生、饮食、睡眠起居,以及与个人生活有关的健康意识与行为习惯等。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从小处开始,从细节入手。

1、饮食卫生习惯包括:

(1)正确地使用餐具 ,独立进餐。

(2)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东张西望,专心进餐。

(3)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

(4)按要求定时按量喝水,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渴随喝。

2、睡眠卫生习惯包括:

(1)睡前大小便,独立安静地入睡。

(2)掌握正确的睡眠姿势。(右侧卧睡或仰睡)

(3)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

3、自理能力包括:

(1)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2)玩具、图书不乱扔乱放,会自己整理玩具。

(3)学会有序地穿脱;不穿反鞋,会系鞋带。

(4)喜欢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

(二)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

(1)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从幼儿期开始培养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而我们中国也有句“三岁定老”的俗语,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众所周知,良好的行为意识与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为:

1、幼儿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幼儿时期,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极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行成一些定型的概念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但幼儿知识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学好学坏都在无意识之中。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幼儿加强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尽力避免不良卫生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2、幼儿正处于生长。

发育的旺盛时期,但也是十分稚嫩的时期,如不养成良好的讲卫生、爱清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给身体发育带来危害,影响身体健康发育。

3、对孩子的一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为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都是在平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养成的,所以它的形成并不感到困难。比如,家长平时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趴着或蒙头睡觉、经常洗澡、修剪指甲等卫生习惯。同样的,如果幼儿时期由于家长教育失当而形成了不良卫生习惯,成人后要想加以矫正就非常困难。

(2)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途径

1、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良好卫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巩固提高,甚至需要经过无数次循环往复的曲折过程。因此,无论在态度上还是在方式上,教育者一定要有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幼儿充分、反复实践的机会。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利用各种游戏,集中教学,日常生活等形式,让幼儿不断地,反复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认知、体验和经验,逐渐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

干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应让幼儿“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幼儿园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幼儿每次集中教学活动和户外活动回来后,都必须先洗手并用毛巾擦手、喝水;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等。这些规则一定要让幼儿严格遵守,严格地要求和幼儿的反复练习促进了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使之习以为常,最后形成自觉的行动。

2、规则统一,教师以身作则

活动中需要统一的规则,教师和全体幼儿要牢记于心,这样良好卫生习惯才能很好地培养起来。如果老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模棱两可,小朋友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结果随心所欲,永远也达不到目的。

幼儿的模仿力极强,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为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检点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如在要求幼儿喝水时,老师也应与幼儿同时进行;幼儿洗手,老师也要与幼儿共同洗手,并在与幼儿共同活动中,做出洗手的正确方法,让幼儿模仿。幼儿在教师良好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也形成了好的习惯。

3、创设良好环境,发挥集体作用

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幼儿真切感受到这种环境对他(她)们的影响,在潜意识里对自己过去的不良意识与行为逐渐产生厌恶感,并能对他人的不良行为产生排斥。

树立良好的班风可以约束个别幼儿不良的行为。在班上要用各种方式去大力表扬那些爱清洁、讲卫生、遵守秩序的孩子,用他(她)们的事例来激励其他的孩子。而对一些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切不可将他(她)们作为“典型”来进行“刺激教育”,要循循善诱,要在培养他(她)们集体荣誉感的同时,让他(她)们乐于接受大家的帮助,在集体的和带动下,改变这些幼儿原先的不良行为习惯。

4、以教促行,以生为本

幼儿的学习一般有被迫与自愿两种情况,后者来自幼儿主动、积极的反应,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年龄越小,尤其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因此,教学活动中注意提供的模仿要变抽象化为具体化形象,活动中多采用童话故事与富有童趣的儿歌,如《洗手歌》、《小猪变干净了》等教学内容,让幼儿装扮各种小动物参与表演等教学手段,以更能引起幼儿的参与兴趣。

活动要以幼儿为主体,不让幼儿感到这是一种负担,从而将教学活动转化为他们的自愿活动;幼儿好玩耍,爱做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把各种生活卫生习惯内容渗透在游戏之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丰富多彩的生活游戏。或者,根据幼儿的实践生活体验,让幼儿理解良好生活习惯给自己带来得好处,从而从内心产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得要求。

5、帮带同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初入园,会有许多不便,采用大带小的形式,如开学初让大班小朋友帮忙他们穿衣服、系鞋带,或请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帮忙年龄小幼儿,让幼儿在帮教中学习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有些幼儿在学习中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为了让幼儿自觉自愿的改掉缺点,采用在评比中学习,开辟“小能手栏”,周周评比,树立榜样,让幼儿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