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背景:

《认识厘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节数学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的问题,但对厘米、米等单位接触较少,不够熟悉,对1厘米、1米有多长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要帮助学生真正建立长度的概念,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直尺和厘米,学会用直尺量物体,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3、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问题提出:

以往的数学教学对书本知识及运算关注比较多,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比如认识长度单位,大都由教师示范讲解,然后通过大量的单位换算练习题,使学生扎实地掌握,这样教学,虽然学生可以非常熟练地进行大量的计算,却不一定拥有这些长度的观念,学生普遍缺乏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遇上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数学课程标准在描述学习目标时更多地使用了“经历、探究、体验”等过程性目标。如何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设计并实践了《认识厘米》一课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谜语竞猜,引入新课教学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出示谜面:生来公平,拿在手中,要问长短,它最分明),看谁能很快猜出来。(学生纷纷回答:“尺子”、“小手”、“厘米”、“尺子”……)

师:你从哪里看出应该是尺子呢?(学生陈述自己的见解)

二、初次体验,感悟直尺来历

师:那么尺子有什么用处呢?

生:可以知道物体的长短。

师:古代的人并没有尺子,他们又是怎样知道物体的长短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古埃及人用手指、手掌、脚步等人身上的器官测量物体长度的录像)。看了刚才的录像,你知道了什么?

生:古代的人是用手指、手掌、脚步为标准来测量物体长度的。

师:你能自己想办法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吗?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独立想办法测量。)

生:我是用尺子量的,书本的长是23。

生:我量出来书本的长是2柞。

生:我是用手指量的,书本大约是4个中指那么长。

生:我是用橡皮量的,大约有5颗橡皮那么长。

生:我是用铅笔量的,有1支半铅笔那么长。

师:刚才我们想出了许多办法来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可结果为什么都不一样呢?

生:因为1个手指和1柞的长度不一样。

生:因为1块橡皮和1支铅笔的长度也不一样。

师:那么有什么好办法能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

生:用同一样工具量。

生:我们可以都用尺子来量。

三、仔细观察,认识直尺构造

师:对,如果我们都用尺子去量,量出的结果就一样了。那么尺子上有些什么呢?每把尺子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每位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也可与同桌商量商量。(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直尺上相同的地方:刻度线、刻度数等)

四、再次体验,构建1厘米概念

师:(出示1根1厘米长的小棒)它的长度就是刻度0到刻度1上的长度,谁知道这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学生意见不一,有的说是1米,有的说是1厘米。)

师:我们把它的长叫1厘米,1厘米也可写作1cm。请每位小朋友从学具盒中找出1厘米长的小棒,拿在左手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然后拿掉小棒,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左手放下,再请每位小朋友拿出右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并用小棒去验证一下,看看你比划得怎么样。(顿时,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比划得准的同学欢天喜地,“耶!”“嗨!”地欢呼起来,比划不准的同学则显得垂头丧气,发出“哎…呀!”的惋惜声和自我埋怨声。)

师:现在我们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每人从信封里摸出一个1厘米长的物体。(学生自觉地从信封里摸,有的摸出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有的摸出一枚长约1厘米的铁钉;有的摸出一个火柴盒,指着它的高说:“这是1厘米” ……)

师:在你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也是1厘米?(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异常高涨,纷纷将手举得很高,争先恐后要发言,有的说:“小手指1节的长约1厘米”,有的说:“铅笔上那固定橡皮的铁圈的长”,有的说:“大拇指指甲的宽大约1厘米”,有的说:“一颗图钉的长大约也是1厘米”……)

五、自主感悟,掌握测量方法

师:你们可真厉害!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自己手中的这把尺子,刚才我们说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谁还能找出1厘米?(学生举例)

师:这里有许多1厘米,那你能从中找出2厘米吗?(学生举例)

师:你们找得可真快!那么5厘米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呢?(学生举例)

师:每人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0厘米,用一只手比划一下;再用另一只手比划出1厘米,比较一下,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生:1厘米太短了!

生:10厘米比1厘米长多了。

生:10厘米里有10个1厘米。

师:你们的感觉真不错!这是用一把尺子在量三样物品(出示右上图),你能很快地看出它们的长度吗?(学生汇报)

师:这是一把尺子在量一个固体胶,你能很快知道固体胶的长度吗?(实物投影出示下图)

生:9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1厘米1厘米数出来的。

生:我是用12厘米减去3厘米算出来的。

师:当我们去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也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来量一量?

生齐:想!

六、动手实践,测量物体长度

师:请每人用尺子量出长方形黄纸片四条边的长(每人动手测量后汇报:长边为5厘米,宽边为3厘米,边汇报边展示测量方法)。

师:还想测量其它的东西吗?看看信封里藏了什么?(信封有铁钉、小棒、回形针三样物品),请四人小组合作,先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怎样量才能又对又快,并作好记录。(有的小组每人测量三样物品,有的小组分工合作,3人每人测量一样物品,1个人作记录。)

师:刚才有些小组量得特别快,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是怎么量的?

生:我们是先分好工,每人测量一样物品,1人作记录。

师:他们的方法真好,也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效果自评:

由于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整节课学生非常兴奋,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在隔两个星期后对学生进行的后测中,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身边物体的长度,也能比较准确地在纸上画出1厘米长的线段。(附学生后测情况表)

教学反思:

为什么这节课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特别关注了以下三点。

1、在情境中激发兴趣。一个好的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本课的开始,以富有童趣的谜语引入,然后播放古埃及人用人体器官测量物体长度的片断,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问题的解决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穷奥秘,激起学生对数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在体验中建构知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常要经历一个从朦胧到明晰、直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交流和反思来完成。

尺子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测量工具。如何让一年级的孩子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本课中设计了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埃及人用手指长、手掌宽、脚步的长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长度的片断,把人类发明尺子的漫长历史浓缩为一个片断,引导学生经历当初人们探究这些知识的历程;接着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让他们每人自己想办法量一量书本的长,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进行思考,有的用尺子,有的用手指,有的用橡皮,有的用铅笔,成功地解决了问题;然后对各种意见进行比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亲身体会到“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所得的结果不一样”,从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如何将1厘米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儿童对数学的体验过程?在本课中设计了“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厘米的长度,形成了1厘米的空间观念,更好地促进对1厘米的理解。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强化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在本课中设计了“让学生一只手比划出10厘米,另一只手比划出1厘米,并说说有什么想法”,一方面让每个学生对10厘米与1厘米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理解,使他们从长短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对“1厘米”建立了清晰的认识,学生在反思调整中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为教学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作了有益的铺垫。

3、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学生在面对问题解决时,能否自觉地选择和运用策略,这与学生的策略意识水平、掌握策略水平和操作水平等因素相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方式提升为学习策略,这些学习策略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总结和感悟出来的。在本课中设计了四人小组测量三种物品的情境,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分工合作,而是充分信任学生,只是提出“看哪一组合作得又对又快”这一极富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设计方案,安排测量程序,实现求知过程的“自主化”。有的小组采用独立测量,而有的小组则采用合作测量,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学生的群体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创造潜能得到释放。教师只是在组织汇报时,选择合作好的小组进行展示,为全班树立了榜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会自觉地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以上设计的一系列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悟,在做数学中建构1厘米的概念。

遗憾的是,在学生动手实践测量物体长度的教学时,只为四人小组准备了三种物品,旨在通过提供学习材料互赖的情境,促使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会有一定的帮助,但学生动手的机会比较少。如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测量,提出“看哪一组能量得又对又快”,当他们面对众多的材料时,每个学生动手的机会将会更多,产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愿望可能会更强烈。

附:二1班学生《认识厘米》教学后测情况表

估测物体 全班人数 正确人数 正确率

橡皮的长度 36 35 97.2%

牙膏盒的长度 36 33 91.8%

铅笔的长度 36 32 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