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背景:

《认识厘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节数学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的问题,但对厘米、米等单位接触较少,不够熟悉,对1厘米、1米有多长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要帮助学生真正建立长度的概念,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直尺和厘米,学会用直尺量物体,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3、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问题提出:

以往的数学教学对书本知识及运算关注比较多,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比如认识长度单位,大都由教师示范讲解,然后通过大量的单位换算练习题,使学生扎实地掌握,这样教学,虽然学生可以非常熟练地进行大量的计算,却不一定拥有这些长度的观念,学生普遍缺乏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遇上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数学课程标准在描述学习目标时更多地使用了“经历、探究、体验”等过程性目标。如何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设计并实践了《认识厘米》一课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谜语竞猜,引入新课教学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出示谜面:生来公平,拿在手中,要问长短,它最分明),看谁能很快猜出来。(学生纷纷回答:“尺子”、“小手”、“厘米”、“尺子”……)

师:你从哪里看出应该是尺子呢?(学生陈述自己的见解)

二、初次体验,感悟直尺来历

师:那么尺子有什么用处呢?

生:可以知道物体的长短。

师:古代的人并没有尺子,他们又是怎样知道物体的长短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古埃及人用手指、手掌、脚步等人身上的器官测量物体长度的录像)。看了刚才的录像,你知道了什么?

生:古代的人是用手指、手掌、脚步为标准来测量物体长度的。

师:你能自己想办法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吗?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独立想办法测量。)

生:我是用尺子量的,书本的长是23。

生:我量出来书本的长是2柞。

生:我是用手指量的,书本大约是4个中指那么长。

生:我是用橡皮量的,大约有5颗橡皮那么长。

生:我是用铅笔量的,有1支半铅笔那么长。

师:刚才我们想出了许多办法来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可结果为什么都不一样呢?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