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独从小学的角度来说,择校的要素基本就是学生的群体氛围(家庭条件,学习态度,日常习惯总成),小学阶段学生特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孟母三迁是有道理的。对大多数孩子是这样的逻辑,但天赋异禀,独立于环境之外的孩子不在此列,可是这样的孩子凤毛麟角,百里难有一。

2.择校,首选大学区,目前,基本集中于海西东;然后是片区,最后落实到具体的小学。学区,海西为第一梯队,东城第二;东西城是指新西城和新东城;片区,比较多;具体的学校,大校为主,直升,9年一贯可做参考,是次要因素。

3.择校路径,对于这个论坛的家长来说,不外乎以下几种方式,买房、挂靠、集体户、服务保障(大部分这类人是不来论坛的),最多的,也是房托出没于此的原因的是买房,个人觉得,除非经济条件非常好,买房换房不至于实质性的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否则,还是要尽量权衡,轻易不要走这条路,目前,过热的片区应该是人满为患,对于草根和普通中产家庭来说,去了那里,未来的小升初做分母的话是不值当的,因为热点之所以是热点,不仅仅是小学热,小升初更加激烈,靠买房择校的最后唯有拼孩,而未来的升学总体方向是大派位,最后的结果靠人品的话往往是几家欢乐多家愁。热点区域的学校好是肯定的,但是要看代价和最后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这个目标不仅仅是幼升小还有小升初乃至中考升高中。

小学教育,奥数,主课的课外班,不赞成学,奥数,以前基本上是某些学校选拔和为了经济利益而采取的手段,从成长和知识的角度来说,意义不大,很多知识不外乎是提前学和一些技巧上的内容,是偏离正规的渐进教育模式的,如果孩子喜欢和爱好,不妨家长用心配置经典的教材和讲义就足够了,除非为了升学,否则参加那些这杯那杯的,实在意义有限。

小学教育的重心是什么?从低年级来说,习惯培养以及补强短板是重要内容,小学的年龄,尽量增加宽度和容量,优点可以突出,但是弱点必须尽量弥补,否则,到了初高中乃至工作,短板的劣势将会凸显和持续,这个年龄,应该是尽最大努力的注意和补强。

小学的高年级,开始正式有质量的学习,并且将习惯和知识的学习进行结合,逐渐形成个人模式。

目前的大班教学事实上造成了因材施教的最大障碍,人多,管理上必然一刀切,孩子的个性和差异极大的抹平和趋同,这和孩子的个体明显的差异形成冲突和矛盾,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孩子的创造性和思维的开放性在小学低年级经历第一轮的消减,作为家长,如何保护孩子的这些“天然”因素又不至于与学校教育产生冲突是个很艰巨的任务。

择校,择与不择,对孩子来说,都是刚刚开始,入学后,才是真正的启航,不仅仅是进了所谓的好学校、名校就前面满目阳光,要想收获,还需要继续细心的耕耘和汗水浇灌。

择与不择,权衡自己的条件,匹配家庭的状况,人以群分,适合自己的就是好学校,小中高,从重要性来说,同一个学区内,初中最重要,其次是小学,而高中则是顺理成章的事。

就海西东学区来说,海淀不均衡,竞争相对激烈;西城相对均衡,就高中来说,未来锁区的情况下学区内的通道是畅通的,高中阶段,看孩子的本事了;东城,小学初中没问题,但是高中相对是短板,同时,东城对老崇文的兼顾不足,应该是心有余力不足。

关于政策的解读,只能是猜测,总体特点就是:变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确定的是:低层次的均衡趋势和必须执行的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说得比较乱,愿意看就对付看看,毕竟一介小家长没有利益,所以,别问俺具体片区、学校买房的事,如有误导,先致歉且责任自负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