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思想品德》第十一册第十课《遵守集体纪律》。

【教材分析】

集体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摆正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关心、热爱、维护集体的利益。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品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人们个体意识逐渐增强的同时,由于受其负面影响,集体意识相对淡化。因此,对学生进行关心热爱集体的教育也就显得更重要了。《遵守集体纪律》一课。选取了有很强针对性的素材。采取夹续夹议的形式阐述了集体纪律的重要性和遵守集体纪律的必要性。学习本课。目的就是要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培养其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好品质。

【学情分析】

作为高年级学生,己有了关心、热爱集体的意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注重个性的张扬,加上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任性。不尊重他人。集体观念淡薄。做事喜欢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当集体与个人之间发生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为此。对他们进行遵守纪律、关心集体的教育是很重要的。而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本课教学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素材”。以学生现实生活为重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游戏、自我评价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遵守集体纪律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集体纪律是关心热爱集体的表现。初步产生关心热爱集体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教育学生自觉遵守集体纪律、关心热爱集体。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以集体纪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的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些名人或者同伴遵守纪律的故事,知道遵守集体纪律的常识。掌握生活中的一些规则。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VCD一张(《世界大阅兵》光盘)、自制课件、设计评价表一份。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遵守集体纪律的格言、故事。

[设计意图: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程度与学生自身发展和人格健全的程度。本课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力求跳出原来的教材。只以教材为“脚本”。】

【教学过程】

课前:设置上课铃响进课堂场景。学生进教室后,提问:进入教室应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出课题《遵守集体纪律》。

一、课件导入。

激发兴趣播放《世界大阅兵》光盘。教师配乐朗诵1-3自然段。

1.分组讨论:看后有什么感受?国际友人对仪仗队是怎样评价的?他们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2.出示课件(美国总统尼克松、国务卿基辛格的话):仪仗队战士是怎样遵守纪律的?最感人的地方是什么?这说明什么?

I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播放VCD光盘,通过声像同步。

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文本教材不能提供的新天地;学生的认识和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探究的欲望随即启动。】

二、自我展示,调动情绪

(一)接演小品1.根据课文4-6小节。自主分配角色表演小品。

2.汇报表演并讨论:观肴小品后,你有什么看法?李浩这样做有什么危害?你明白了什么?

3.小结:违反集体纪律。会带来麻烦。影响集体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平时应遵守集体纪律。

【设计意图】:

将课堂作为平台。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时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理,在活动和游戏中激情导行。

(二)结合事例谈体会1.读格言。谈体会。

2.结合身边正反事例。讨论:不遵守集体纪律行不行?应该遵守哪些集体纪律?

【设计意图】:

交流身边的故事。n在激发学生己有的学习生活中的信息资源,掌握与自己学习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三、合作探究。亲身体验

1.出示课件。小组讨论:这些认识对不对?为什么?

(1)纪律太约束人。如果没有规范和纪律。自由自在多好。

(2)在集体中,要遵守集体纪律,不能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自由结合。接演小品(1)体育课上,小组间正在进行队列比赛。有一个同学把前面同学的鞋子踩掉了。这个同学该怎样做?

(2)在一次游园活动中。六一班张波发现一位与妈妈失散的小朋友在哭,可这时,集体的哨声响了,他该怎么办?

小结:集体纪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养成遵守集体纪律的好习惯(相机板书:养成好习惯)。

【设计意图】:

安排操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进一步体验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纪律。感受到纪律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合作学习。达到优势互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自我评价。

提升认识出示评价表。小组交流完成。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是教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里安排学生评价。通过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让学生以自身为参照标准,使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教学反思】

《遵守集体纪律》一课的教学。如果仅仅通过照本宣科的讲述。学生很难接受。即使勉强接受了。也无法内化为自觉自愿的道德意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在设计本课时。体现了开放性、生活性、活动性,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强了感染力,引起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比如,课题的导入、合作演小品、互相评价……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体验、感悟。给学生创造思考辨析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