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内容: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五册P52—53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交通与数学的联系,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数学吗?

生:喜欢。

师:说说学数学有什么用处?

生: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生活中到处有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交通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交通与数学)

师:看,谁来了?(课件演示黎霖图片)这是六年级的哥哥黎霖,他听说我们班同学数学学得好,所以今天特意带了许多问题来考我们。你们敢接受他的考验吗?

生: 敢。

[评:轻松的谈话导入课题,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对教材的内容作了有机的改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行程与楼梯问题。

1、课件出示问题1

▲ 我家到学校有多少米?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思考片刻,课室一片寂静)

师:麻烦了,第一个问题就难住了,怎么办?

生:老师,他什么都不告诉我们,怎么求啊?

师:那你觉得要知道些什么才能求呢?

生1: 起码要告诉我们他从家到学校的时间。

生2:起码告诉我们他每分钟走了多少米的路啊。

生3:或者知道他每步走几米和他一共走了几步。

师: 是啊,什么都不告诉我们,怎么求呢?请看:

(课件演示黎霖上学与到校的图片,图片中有两个钟面,一个是出发时间7:20,一个是到校时间7:29)

师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样能解决黎霖哥哥的问题吗?

生:还不行,还要知道每分钟走多少米.

师:你真会分析.演示课件(每分钟走65米)这样可以了吧.

(请在本子上列式解答)

生独立在本子上解答,个别代表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65×9=585(米)

师:真棒,黎霖哥哥奖你们一个智慧星。

[评:先出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寻找解答所需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的空间,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必须要找到相应的条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课件出示第2个问题:

师:再看黎霖哥哥的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

▲我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要走多少米?

师:会吗?独立思考后,在本子上算一算。

生:独立解答后汇报。(个别上台板演)

生1: 585×2=1170(米) 生2:585×4=2340(米)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是这样想的:来回就是两个585米,所以我就用585×2=1170米。

师:这是你的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这位同学为什么乘4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是这样想的:如果他中午回家的话,那他就走了两个来回,也就是4个585米,所以乘4。

师:想得可周到啊,黎霖哥哥奖我们2颗智慧星。

[评:开放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

3、研究楼梯问题。

师:黎霖哥哥说下面这个问题更难,你们有信心解答吗?

生:有。

师:请看。(课件出示问题3)

▲我每上一层楼大约用20秒,教室在4楼,7:30能到教室吗?

师:能到教室吗?(给30秒钟大家思考)

生1:不能,因为他到一楼楼梯口已经是7:29分,也就是上楼只用1分的时间,也就是60秒。而每上一层就用20秒,20乘4等于80秒,所以不能到。

师:说的很有道理,那就判断他7:30不能到课室。你们同意吗?

生:老师,我不同意,我认为能到课室。

师:不会吧!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师一副怀疑的表情)

生:老师,你看,他课室在4楼,实际上他只要走三层楼就到了,20乘3刚好等于60,所以能到。

师装出一副不解的表情问:是这样的吗?明明是4楼啊,怎么才上三层楼呢?我不明白,你们明白吗?

这时认为不能到的同学也叫起来了,“就是啊,哪来的3呢?”

认为能到的学生开始急了,有一个终于憋不住了走上讲台边画边说:“老师你看,从一楼到二楼就上一层,二楼到三楼就上两层,三楼到四楼就是三层。所以就只有三层楼的时间啊。

师:哦,是啊,怎么老师没想到呢?真糊涂啊。你们听明白了吗?(课室想起了一片掌声)

师小结:棒极了,黎霖哥哥奖励你们3颗星。

[评:老师适时装傻,激起了矛盾,学生在争议中思维不断的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老师糊涂了,学生变聪明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二)探索乘车问题。

师:刚才黎霖哥哥考我们有关走路的问题难不倒我们,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可是他说啊,还想考考你们关于乘火车的问题,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 课件出示火车路线以及硬卧票价表.

里程

(千米)

200-500

501-700

701-900

1000-1500

1501-2000

2001-2500

票价(元)

112

152

174

236

td]

365

458

师:这是深圳到北京的火车路线图和乘坐火车的价格表。能看懂这个表吗?

生:看得懂,如果在200-500千米之间的距离,火车票价是121元,501-700千米的票价是152元……。

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黎霖哥哥根据这个表给我们提了3个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吗?

生:有。

师:下面请拿出小试卷,要求在5分钟内完成,比一比谁最快。开始吧!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你能解决下面问题吗?

(1) 京到郑州有689千米,每张火车票多少元?

买4张需多少元?

(2) 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火车票多少元?

买3张票,500元够吗?

(3)长沙、郑州、北京这三个地方你喜欢去哪里?暑假

的时候,如果你和家里人一起去你喜欢的地方玩,算一算要

花多少钱乘火车?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2)个别上台展示汇报,说理由。师在旁点拨。

生1:从北京到郑州每张火车票的价格是152元,152×4=608(元)

师:针对这个问题你们有疑问吗?

生:老师,为什么不是689×4呢?

师:问得好,谁愿意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

生:我来,因为问题问的是买4张票的价格,所以要用每张票的价格乘4,而689不是每张票的价格,它只是北京到郑州的距离,所以不能用它乘4。

师:讲得可仔细了,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谁来汇报一下第2个问题?

生:我来,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票价就应该是174元,买3张要用的钱,我就用174×3=522(元)522大于500元,所以500元不够。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极了,那第三个问题谁来汇报呢?

生1:我喜欢去北京。从深圳去北京一共有836+898+689=2423千米,每张票价是458元,我们一家三口去乘车要花的钱是:

458×3=1374(元)

师:真了不起。还有不同的吗?

生2:我喜欢去的地方是郑州。

从深圳去郑州一共有836+898=1734千米,每张票价是365元,

我们一家四口去乘车要花的钱是:365×4=1460(元)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喜欢去长沙。从深圳去长沙共有836千米,每张票价是174元,我们一家三口去乘车要花的钱是:174×3=522(元)

师:太了不起了,黎霖哥哥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给全对的同学加5个星。他说:“你们真厉害,佩服!”

[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静静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这是现在数学课堂中比较少有的,开放的数学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课内小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了黎霖哥哥那么多的问题,能说说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学会了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2 :我的收获是怎样解答上楼梯的问题。

------

师: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发现了。

总评:

这节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体现出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生活化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学生敬佩的熟悉的人物黎霖哥哥考考你为题材贯穿整课,体现了情境集中,环节简单,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

本课伊始,师单独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解决。学生发现没有任何的条件无法解答。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逆思维能力。再比如:设计了一个“来回走多少米”,“一家人去喜欢的地方玩”等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开放思维。数学课贵乎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这节课在这方面体现得教好。

(三)关注课堂的生成,善于挑起学生的矛盾,促进了生生间的互动。

记得李一鸣老师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糊涂了,学生才会变得更聪明。”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处理楼梯问题这一环节时,老师故意装傻,激发了学生的矛盾,引起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一个看来比较难理解的问题,让学生给解决了,而且印象深刻。充分体现生生间的互动,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