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幼儿安全一直是幼儿园教职工的工作重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在正常的一日生活诸环节中保证幼儿的安全,避免或减少出现幼儿之间因相互打闹和争吵所导致的撞伤、抓伤、咬伤等小的伤害事件呢? 

一、因势利导,抓好个别幼儿的常规教育,确保幼儿安全。 

幼儿常规教育是对幼儿进行正确执行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教育。一个具有较好常规教育的班级,出现问题的机率就小的多。幼儿影响常规教育的行为有两点:幼儿不分场合的追逐打闹和争吵。 

幼儿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的教育引导。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他律与自律的分水岭大致是7岁,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这个分水岭有所提前,但我园大班的幼儿5岁左右,基本上属于他律的阶段。因此,教师的引导和教育还是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随时强调幼儿所做的事情哪些是对的,是应该做的,哪些是错的,是不应该做的。告诫幼儿在课间或游戏时追逐打闹容易产生的后果。如:跌伤、撞到橱子或桌椅上碰伤等有可能发生的问题。让幼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产生按教师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的想法,从而在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减少跌伤、撞伤等情况的发生。 

争吵是因为意见不合,互不相让、争辩、吵嘴的行为,幼儿争吵的主要原因是不会协商,不会谦让、打抱不平、为争夺玩具、图书或用品、受欺负等等。可以说,很多幼儿在一起,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出现争吵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排除矛盾,帮助幼儿分清是非,鼓励幼儿自己公平合理的解决矛盾。 

幼儿因为自律并没有达到一种可以约束自己行为的程度,在争吵不能达到自己目的的时候,很容易动手打起来。我们最常见到的是幼儿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几乎没有争吵辩解的过程而是直接动手打架。那些欺负他人的蛮横行为,和激烈的争吵甚至是打架行为,教师不能置之不理或轻描淡写的说一顿就完,要及时的制止并做出处理。对于造成打伤、咬伤等后果的,必须做出严肃处理,让其道歉,说出其错误,必要时让其暂时离开集体。在一个班级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动手打人,但是如果在出现打人事件上,教师不能严肃处理,他就会去打另外的孩子,或是影响他周围的孩子也学着动不动就打人。这种孩子会给其他孩子的家长造成心理压力,害怕自己的孩子经常受到欺负。这是每一位教师都不愿看到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呢?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