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听了孟庆娟老师关于“欣赏·评述”部分的讲解,感受颇深,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写作欲望,以下是我结合新课程标准谈谈自己对“欣赏·评述”领域的认识以及如何上好欣赏课的几点体会,希望各位同仁指正。

一、“从生活中来,到画面中去”

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来实现,如观察、判断、分析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如欣赏《捣练图》时,我并不是只采用传统的讲解法,而是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到画面中去,模拟画面情景,了解整个过程,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动作、表情。体会富有情趣的细节、具有生活气息内容。画面的张弛有度、富于节奏变化的艺术效果。

情感因素是欣赏作品的关键,如果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体会到了某种情感,那么他的情绪就会非常激动,反应十分热烈,会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反之,则无精打采,反应冷淡。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一位引导者和鼓励者,随时要注意学生的情绪,要通过渲染和营造一种气氛来感染学生。

二、“入情景、悟真情”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例如欣赏凡高的《自画像》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凡高生平的一些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画面的传达的情感;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必须让学生了解作品是表现战争题材且具有纪念意义,表现的是1937年纳粹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这些知识,如放录像、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搜寻等。

三、“内外资源,为我所用”

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还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这一点孟庆娟老师也说的非常清楚,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建筑中的门厅、走廊、教室等场所展示学生作品,这样既可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当然这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或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我就曾经不止一次带领我的学生去我们永安镇的抗日纪念馆参观,效果很好。

四、“体验成功、和谐发展”

每一个同学的审美都是有差别的,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所在。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它不像数学那样有标准的答案,而是应该有差异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美术欣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有利于他们进行积极思维,增强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初中美术欣赏主要通过欣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体验生活,“用心灵感受艺术之美”,让每个学生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