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钱有关系,就可上重点小学或是中学,上好学校与家庭背景联系越来越紧密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要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要逐步淡化重点学校直至取消重点学校。(3月6日《重庆晚报》)他的这一席话一经报道,便引起广泛反响。因为对于“重点中小学”这个名称的关注和焦虑,已经成为了几乎每一个家庭的“必修课”。

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学校?硬件上,教学设备先进系统;软件上,授课队伍师资强大。为了让孩子挤进这样的重点学校,很多个家庭都是不惜血本地投入,在“人”的方面是想方设法动用各种关系,在“钱”的方面是不吝一掷千金万金。但是重点校的学生名额就只能招那么多,其结果就如朱清时委员所说的,“因为大家都想来挤,但学校的招生数量又是有一定限额的,谁最后能挤进呢?大多数是有钱有关系家庭的子女。”

教育的公平是我们多年来一直苦苦追求的。然而,教育的公平离实现或大体实现,还有相当的距离。虽然有的地区有的学校已经不再挂着“重点校”的牌子了,但是牌子没了而“重点校”仍然真实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只要看看放学接孩子时,哪一所学校门前停放的高级轿车多,基本可以断定这所学校的“重点程度”。你绝对不会在一所普通小学或初中门前看到这样的庞大车队。这种情形其实从一个侧面很鲜明地表明:上重点中小学已经成为有权有钱家庭孩子的一种“专利 ”。

如果任由“重点中小学”们“自由成长”而没有积极的外在措施的话,那么首先,势必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由于从中小学开始,就已经有了这种“ 分层”,所以导致了大学阶段,来自农村和贫困边远地区的学生越来越少。1月4日,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温总理很关注农村大学生严重减少的现象。他在文中说,“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

教育不公平的最大受害者是谁?无疑,肯定就是那些贫困家庭和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他们第一没有关系进入重点校,第二没有那么多的钱来“自愿 ”交“助学费”或“赞助费”,他们从起点就落在后面。而且因为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所以极可能是“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这对于他们的人生是不公平的;从长远上说,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温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文章中还指出,“对目前社会反映义务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要找准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我们不仅能看到问题,更重要的在于能分析问题并解决之,因为“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温总理的这句话,是点睛之笔,是肺腑之言,是民众之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