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学了《纳税问题》,本节课内容属于百分数的具体应用,是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的事情。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纳税的知识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而且纳税这部分内容也比较简单,学生基本都能掌握。

纳税知识教材用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这方面的知识对于成人来说伸手拈来的事情,但是对于少涉经济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是听说过,但是从未经手过,学习时还是有些困难的,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的计算。为了让学生能很快进入纳税的问题,我首先从“你知道吗?”入手,并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有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方面的例子,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很容易就能弄清题目的意思。

练习二的第四题,是教学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一题,对于这样的生活化、应用化很典型的习题,我想我们教学时要把握住两点展开教学。

一是进行审题能力的训练——这样的习题信息多、语言丰富,要训练学生学会两种审题方法(分层分析法和关键词句分析法),前者就是把较长的一段话分断为几个层次,逐句去分析理解弄清各个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探寻方法;后者就是找出题中的关键语句,以它为中心展开思路的寻求。——这一题,我认为抓住关键词“超过……部分”理解很有效。“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不同的超过标准”……让学生充分去理解这些“超过”的意思,弄明白了再进行计算。

二是要启发引导出算法。这一题我认为没必要进行尝试计算,前面我说过,这是一个生活化、应用化非常强的习题,它的算法是约定束成的,我认为应先探索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后,再让学生应用计算,减少了练习的盲目性和对正确方法接受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正确算法的根深蒂固。(因为第一印象很深刻,所以我主张对于简单的题目应该放手,对待思维含量很高的题目,应该要加强引导的力度,让学生先想好并讲清正确的方法,并且全班统一认识后再做,一人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讲评。)

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告诉学生依法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偷税、漏税是违法的。还告诉学生在家长带他们到饭店吃饭或者吃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时候也可以索要发票等等,这些都是为国家的税收做贡献呢,学生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

后来我想,如果我板书出税率的意义——“税率表示交税款占收入总数的百分之几”可能会更好,然后总结税率公式:应纳税额÷收入=税率,并由此让学生推出求应纳税额、收入的计算公式。结果时间原因就疏忽了,希望在下面教学利息问题的时候,不能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