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品”“些”“此”,掌握品字结构。理解词语“糟糕”、“制品”。

2.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通过理解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老师对爱因斯坦态度的转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

难点:1.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2.初步学会抓关键词句体会老师对爱因斯坦态度的转变。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第五单元学习了一篇课文《苹果落地》,认识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是谁吗?(生:牛顿)

师:是呀,牛顿因为对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物感到好奇,又经过认真地研究,最后才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这个秘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同样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生:爱因斯坦。)

师:《第三个小板凳》讲的就是爱因斯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齐读课题两遍。认识生字“凳”(拼音、结构、部首)

师:通过预习,你们对爱因斯坦了解多少?小时候的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小孩呢?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不喜欢

过渡:那么这个老师不喜欢的小爱因斯坦和第三个小板凳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1页,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自读提示)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 )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同学们可以按照老师给你们的提示 ( 什么时候,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师) 来提取课文的重要信息。)

1. 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师评:a.说得不够完整谁来补充b.老师知道你把这个故事读懂了,不过要想想该怎么把语言组织好再说。c.其实有时候课文的题目也提醒了我们故事的内容。d.看来你预习得很到位,已经自己读懂了这个故事。)

2. 师生合作一起说一说故事内容。

课文讲了:小时候,(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交给老师,老师对他交上来的作业(很生气),可后来才知道是他做的(第三个)小板凳,而且做得比第一个、第二个号,从此老师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师评:像这样,我们抓住主要的信息把很长的一篇课文,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出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了。

过渡:现在故事我们清楚了,那字词也都会了吗?

( ) 学习生字词

1. 请两个小老师带读

师:哪个同学自告奋勇当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一读

师评:这个小老师读得怎么样?她不但把字音读准了,而且声音也很响亮。

师评:你也是个不错的小老师,掌声送给她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如果去掉拼音,这些词语还认识吗?

2. 开火车读词语

师:看大家表现这么好,我们来玩“抢板凳”的游戏吧

3.游戏认字

(相机指导学生读错的生字词)

过渡:生字词的确难不倒大家,课文也都读懂了吗?老师出两个问题来考考大家。

三、深入阅读,理解感悟

师:边读边思考:1.爱因斯坦交给老师哪个小板凳?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小板凳吗?2.后来又拿出哪两个小板凳?课文中又用哪个词来形容这两个小板凳的?

女生读第二自然段,男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爱因斯坦交给老师哪个小板凳?课文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这个小板凳?

生:第三个小板凳;不像样(糟糕)

师评:你的眼睛真尖,一下子就找到了。

师:后来又拿出哪两个小板凳?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个词来形容这两个小板凳吗?

生:第一个和第二个小板凳;更不像样

师评:你从课文中哪句话找到的,能把它读出来吗?看来大家刚才都读得很认真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爱因斯坦交给老师的第三个板凳是怎么不像样的?

生:畅所欲言。

(师评: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师:四个脚是歪的,凳面不平整,这种做得这么粗糙,这么不像样的小板凳我们就可以说它很“糟糕”。

师:你能用糟糕说一句话吗?

生:用“糟糕”练习说句子

(师评:a你说的这句话真好,一点都不糟糕。b真糟糕,有的同学没有开动脑袋瓜。)

师:再观察图,比较第三个和第一、二个凳子

生:畅所欲言

师:所以这两个凳子“更糟糕”

过渡:可是,老师一开始可没有看到这两个更糟糕的小板凳,只看到爱因斯坦交上来的第三个小板凳,她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从第二段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师:老师看到爱因斯坦斯坦的小板凳,态度是怎么样的?

生:老师很生气,“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

板书:生气

师:是呀,老师很生气,你看看其他小朋友都交些什么手工作业?

生:泥鸭子、布娃娃,木制品

师:知道什么是木制品吗?

生:用木头制作的东西

师: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制品吗?

生:泥制品、布制品、纸制品···(师评:真聪明,一点就通)

师:“品”字怎么写呢?同学们观察这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三个部分都一样(有三个口)

师:你们还认识哪些字也是这样子的

生:晶 森 众 ···

师:我们把这类型的字的结构都叫做“品字结构”。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上口居中,下两口要写得紧凑,跟老师一起书空。

过渡:是呀,别人的作业都是可爱的泥鸭子,漂亮的布娃娃,精致的木制品,只有爱因斯坦的小板凳那么糟糕,所以老师生气地说

生:(全班齐读)

“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

师: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老师说的这两句话,想一想要怎么把老师的生气读出来。

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你能读出生气的语气吗?

指名学生读

(师评:你读出一点生气的味道了;你读得可真是像模像样的;你平时生气时是怎样说话的,按照这种感觉来读一读这两句话;老师这时候可是很生气,你读出来了吗)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两句话。你们听出来了吗,老师在读哪些词语的时候特别重?

师示范读

生: 糟糕 更糟糕

师:语调?

生:语调高

师:谁想再试一试,读一读这两句话?

指名学生读

(师评:这一遍读得更好了)

男女生赛读

师评:看来男生女生读得不相上下,老师都分不出高低了。

过渡 :可是课文里的老师可是从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一眼就分出好坏了,他觉得爱因斯坦的第三个小板凳做得怎么样?

生:糟糕

师:是啊,老师明明觉得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很糟糕,又故意这样问大家,她这是明知故问。像这种不是真的在问别人,而是明知故问的句子,我们把它叫作“反问句”。

师: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见过哪些是反问句的吗?

生:《小狮子》《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里面有两句

师:现在我们来对比这两句话,体会一下哪句话语气更强烈一点,更能让你读出老师的生气。同桌合作,一人读一句,

A“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 B你们谁也没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

师生配合读(学生读反问句,老师读陈述句)

师:读完之后,你们认为哪句话的语气更强烈一些,更让你觉得老师的气愤?

生:第一句

师:是啊,这两句话同样是在批评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很糟糕,可是用了反问句就把老师生气的语气表现得更明显。所以反问句能使语气表达得更加强烈。

师:全班一起读老师说的第二句话,再次体会反问句强烈的语气。

师评:就是这样子读。

过渡:(讲板书)我们看,老师一开始就不喜欢爱因斯坦,所以对他交上来这个糟糕的小板凳就更生气了。所以当着全班的孩子批评了爱因斯坦,这时候孩子们是什么反应呢?

生: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

师:你觉得孩子们的这种笑是什么样的笑?

生:嘲笑、笑话、讪笑、讥笑、取笑

师:除了用嘲笑还可以用哪个词来说。我们说同一个意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师:被老师这样批评,同学这样嘲笑,爱因斯坦低下头,显得?

生:很伤心

师:此时,低下头的爱因斯坦斯坦会想些什么呢?

(师评:a看来你跟爱因斯坦一样,不想被老师当众批评。B你好像走进了小爱因斯塔的心里去了。)

师:可是当老师再次质问爱因斯坦甚至夸张地说道:“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爱因斯坦还是低着头吗?

生:爱因斯坦站了起来,小声地说:“有的。”

师:接下去他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生:爱因斯坦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

全班读:(爱因斯坦回答的这一段话?)

师:听了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老师最后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板书:态度转变

总结:同学们,老师为什么为什么会改变对爱因斯坦的态度?爱因斯坦在做第三个小板凳时,心里会想些什么?我们留到下节课再一起探讨。

板书:?···

()最后,我们看看这节课要写哪几个字。请同学们先看看这两个字“此”“些”,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组词、看拼音、编口诀)。生跟老师一起书空笔画,练习书写。

板书设计

第三个小板凳

不喜欢 生气态度改变?···

教材分析

《第三个小板凳》主要讲了爱因斯坦小时候经过努力制作出第三个小板凳,改变了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态度,肯定了爱因斯坦做事不断努力,遇到挫折不放弃的品质。课文没有正面叙述爱因斯坦如何努力,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想理解他的毅力,朗读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建议上2.5课时,本节课我上了第一课时。针对生字词,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课前的预习以及多种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能认读本课生字词。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加强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指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这节课我重视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主要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来进行朗读指导。

优化整合,提高实效——《第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11单元“以努力”为主题的第二篇课文《第三个小板凳》。本篇课文建议上2-2.5课时,本节课我上了第一课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爱因斯坦小时候经过努力制作出第三个小板凳,改变了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态度,肯定了爱因斯坦做事不断努力的品质。

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一直在思考的几个问题:1.课文内容很短只有三段为何需要用到2.5课时,到底在这一课的教学上应该如何把握教学的起点,突出重点?第二:如何把握课时,第一课时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内容,使得第二课时能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出主题。3.如何抓住一条线索来贯穿全文,使得教学形式上得以成块教学而不显得零散。4.本节课的训练点在哪里,要教给学生什么样带得走的能力。

在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推敲中,总结出一条“从薄到厚再到薄”的教学设计思路,不知道合不合理。我认为越是简单的课文,所隐藏的信息越多,所以在解读文本时需要把它读厚参透。然而在把知识教给学生的时候又必须简化,理出清晰的线索,简要的内容。就如《第三个小板凳》这篇课文包含的内容以及知识点非常丰富,要想细细研究,每句话都有值得品读,都有语文的训练点。可是一节课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进行了筛选,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所以,本节课我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了解反问句的特点,体会老师态度的转变过程。从而使得第二课时的教学上能在此基础上体会老师为什么态度为何会发生转变,从而引出爱因斯坦通过努力得以改变老师对他的态度。这篇课文没有正面叙述爱因斯坦如何努力,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想理解他的努力,朗读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课时的重点是放在第二段,主要采用朗读来理解文本,而第二课时的重心是放在第三自然段爱因斯坦说的那一段话,主要方法是想象,引导学生想象爱因斯坦在制作小板凳遇到困难不断努力的情景,以及他在做三个小板凳的内心活动等等。

但是,上完课之后还是存在着一些令人不如意的地方。

1.指导朗读不够到位,不够深入,流于表面。很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从而进行朗读,给予学生朗读的时间也还不够,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2.教师的主导性太强,给予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不够多。

3.有一个提问先后顺序颠倒了,以至于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内容。

最后是我给自己提的一点希望是希望在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