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在第一课时读懂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说理性文章的典型结构。

2.通过课堂小练笔学会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道理。

3.真正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并懂得“滴水穿石”的精神能帮助我们实现美好的理想。

教学过程:

一、“滴水穿石”的现象——一大奇观

1.(指课题)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就从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滴水穿石”开始。还记得“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奇”在哪儿吗?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奇在形状:状如卧兔,光滑圆润;奇在形成原因:水滴接连不断滴落,滴在同一个地方,滴穿石块)

2.带着自己对这一奇观的认识,我们一起读第一小节。

3.仅仅是一段文字,已经令人啧啧称奇。作者亲临现场,目睹奇观,听着那滴了几千万年,如今依然滴着的滴答滴答声,不由得心生感慨。

二、现象引发的思考——提出观点

1.出示第二小节。指名读。

2.你能读懂这里的问号吗?(用反问的语气,阐明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表示强调和肯定。)

3. 作者看到滴水穿石的现象,以反问的语气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就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板书: 睹奇观 提观点)

4. 再读第2小节,记住作者的观点,也要读好反问句。

5.你还能从书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吗?(出示“你看,古今中外——成功的吗”) (指名读)

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学生变换一种句式说话)

6.作者由景及人,在他眼中,出示

“滴水穿石”不仅是 ,更是 (“滴水穿石”不仅是一种奇观,更是一种精神(品质)

7.“滴水穿石”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关键词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三、学事例,悟精神

1.作者会用什么方法来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2.默读3、4小节,看谁能“读”出作者的方法。

3.学生交流。(举例子)

4.一共举了几个例子?(四个)

5.讨论:这4个例子还真不少。4个例子都读过了吗?这四个例子可不是随便举的,谁能看穿作者的用心?

(都能证明自己观点,古今中外客观全面;正反对比论证更有说服力)

6.讨论交流三个正面事例。

(1)这3个例子就像讲了3个小故事,但作者讲这3个小故事有着很明确的目的,是什么?(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明道理)

(2)这3个例子能证明作者的观点吗?你找一例,先读一读,再谈谈自己的想法。

(3)学生读例子,分别从例子中找到“滴水穿石”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体现在哪里,从而证明具有“滴水穿石”精神就会获得成功。

(4)再读3个例子,感受3个例子用简短概括的语言说明事理的表达方式。

7. 学生小练笔。

(1)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严谨的作者加了省略号。同学们,你能补充一个例子增强说服力吗?先想想,再写下来注意学习书中举例子的语言表达方式。

(学生课前做准备,交流时提醒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和完整)

(4)一下子有了这么多有力的例证,我们可以和作者一起说

再次出示第二小节(学生读:你看——成功的吗?)

8.“雨水”与“水滴”,正反对比更有力。

(1)自由读,感受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 这样的举例方法有什么好处?

(3)出示:这是什么原因呢?——持之以恒

(4)你能读懂这里的问号吗?(自问自答,设问)

(5)前文中有没有找到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6)反问和设问在说明事理的文章中经常出现,同学们以后写这类文章也可以用。

四、整体感受说理文的框架脉络,说说收获。

1.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这本书中仅此一篇。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说理的文章《说勤奋》,已经布置同学们重温了这篇课文。

2.出示《说勤奋》课文,快速浏览,寻找与《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异同点。

3.虽然只学了两篇这样的课文,但我们可以试着寻找这类文章的写作特点。 (指名说)

4.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生活中,随时都可能有些人、事、景触动你的心弦,如果他们让你有所感悟,你可以用从这两篇文章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尝试着写一篇表达自己观点的习作。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目标专一

滴水穿石的启示

   持之以恒

睹奇观——提观点——举例子——揭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