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图画引导学生学语言时,简笔画、剪贴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艺术的直观手段,尤其在教学课文的重点段时,将画面的形象与课文中的词相结合,把学生带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是很易见效的。例如施建平老师在全国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上的《泊船瓜洲》(获这次比赛一等奖),仅是以几笔勾画出诗人王安石在明月之夜,船停泊瓜洲,走出船舱,抬头仰望明月的情境,进而老师用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此时“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体验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向往的情感。简笔画的出现,以及老师导语的调节支配,很自然地促使学生将大脑里已储存的有关信息补充进去,迭影上去。画上的一弯明月在许多学生的头脑里可能是金黄的,而且衬着深蓝的天空;从简笔画上诗人拂起的衣角,学生有的甚至感到晚风徐徐,感受到这是一个多美好的月夜。面对这样生动的画面,学生不仅理解了诗句而且体验到诗人的思乡情之切,“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读得深沉而急切。

二、音乐渲染

在实践中,我深感到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因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是用一种直感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很易于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这即所谓“通觉”。音乐的这种情感性质使它具有强烈的刺激力和影响力,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更为广泛地应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去渲染,去强化,但现在用得太不够了。

我们不难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只是选取的音乐,要与教材语言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要和谐、协调,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使学生引起共鸣的目的。用音乐渲染,可以普遍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那些一般图画不足以表现的动态和意境,或是特别庄严肃穆、悲凉凄惨、或是特别的欢快激动、或者是惊险紧张的场景,用音乐是再合适不过的。这常常在新课开始时播放音乐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也可以是在教学重点段,通过音乐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语言。例如屠格涅夫的小说《麻雀》第四、五节是全文的重点,生动地描写了老麻雀为了拯救小麻雀,不顾自己的安危与猎狗搏斗的场景。这一充满力度,而又很难用画面去表现的情境,音乐便显示了它的神奇的力量。音乐强烈的力度,急速的节奏,渲染了令人为之担忧的弱者敢于战胜强者的紧张的气氛。凭着音乐的形象和语言,运用想象,学生似乎看到老麻雀怎么蓬起全身的羽毛,毅然决然地从树上飞下来,落在猎狗的面前。学生仿佛听到了小麻雀竭尽全力的、绝望的号叫,也看到了猎狗为此惊呆,慢慢地合上了嘴,不知所措地往后退去的动人情景,学生深深地为之感动了。对课文中的“像一块石 头似的”、“落”、“绝望地”、“号叫”、 “不能安然地”、 “强大的力量”等关键词语,也带着情感的色彩及鲜明的形象为学生所理解。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