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经典小说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后一直是许多教师上公开课的热选篇目,在目不暇接的教案和教学设计中,对教什么和如何教有许多仁智之见,匠心独运之处时有所见。这为丰富我们的语文教学资源、实现文化的“增值”,推进文本的多元解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具有深远意义的;但如果语文教师自身不能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只是随意拿来,照本宣科,则会教不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来,有时甚至会弄巧成拙,丧失小说教学应有的追求。

小说作为纯文学体裁,是作家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形象载体,是作家精心锤炼和建构而以形象世界所呈现的创造产品。但小说一旦进入了教学情境,就成了阅读文本,而文本是一种静态的、非在场的语言符号系统,文本只有经过解读才能进入鲜活的生命形态,因此语文教师在组织小说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走进小说自身所呈现的形象世界,去领略小说所展示的特有的艺术魅力,上出小说教学的特质来,上出语文课的语文未来。小说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尊重文本、精心解读文本,力求发现文本的艺术本真并在领悟中学会自我构建,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最后的常春藤叶》情节不复杂,人物关系也不复杂,所写的底层艺术家群像也很清楚,对于高中生来说似乎完全可以在自我解读文本了。其实不然,《最后的常春藤叶》似浅实深,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艺术创造上也具有典范意义。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首先要深入浅出,激起学生精读文本、深入探究的兴趣,通过教师的促进和引导走进文本,还原文本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寻幽揽胜,自主发现,自主感知。其次,需要充分开展对话与交流,让学生真切感悟文本世界的美妙之处,在借鉴与汲取中学会自我构建。再次,教师应加强课堂的有效监控,适度点拨,用智慧来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成点引导学生含英咀华,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真正获得精神的成长,舒展生命的快乐,体验生命的深度。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