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未来发展的需要看,大多数幼儿都不会成为艺术家。但他们的生活与艺术息息相关。随着艺术与生活日益紧密,在幼儿未来的生活中,接触谈论艺术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对开阔幼儿视野、丰富幼儿生活、激发幼儿对美术表现的向往与追求是大有好处的,这学期我们围绕课题陆续尝试有关名画欣赏的研究,从中受益非浅。下面就以欣赏《蒙德里安和他的格子画》中的片断作为案例,探讨在名画欣赏中促进师幼共同成长的体会。

片断一:

师直接引入: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画,这些画和以前你们欣赏过的不太一样,你们想不想看看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

分析:老师没有先介绍画家而是直接出示画家的画,给幼儿一个悬念,让幼儿带着好奇心、专注地进行欣赏。

片断二:

出示第一幅蒙德里安作品《红、黄、蓝的构成》引导幼儿观察画中的线条和色块。

师:你们看到了图画上有什么?

幼:看到了红色、黑色、灰色、白色。

幼:还有黄色、蓝色。

师:这是画中的颜色,除了这些颜色你们还有没有发现什么?

幼:还有黑色的线,一格一格的像格子。

师:这就叫格子。

幼:像我家的厨房(柜子门)。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格子都有些什么形状?

幼:有长方形、正方形,中间有黑色的线把它们隔开。

师:对,这些黑色的线就叫线条。这些线条把这幅画隔成许多正方形、长方形,你们再仔细看看紧挨着的两块图形的颜色一样吗?

幼:不一样,红色的旁边有黑色、蓝色、白色,黑色旁边有蓝色、白色、黄色。

师:我们把这一块块颜色叫色块。

师:你们看到红色觉得怎样?

幼:很热,像火一样,像太阳。

……

师:像太阳一样照在身上暖暖的,我们把红色叫暖色。

师:那黑色呢?

幼:像黑夜,感觉很冷。

幼:像怪兽很恐怖。

……

师:我们就把黑色叫冷色。

师:这幅画看上去觉得怎么样?喜欢吗?

幼:很漂亮,喜欢。

师:这幅画,画家是采用冷暖色对比和用线条、几何图形等方法完成的,让人感觉画面很和谐。

分析:

1、从幼儿对作品《红、黄、蓝的构成》的感知能力足以证明:幼儿对抽象作品做出反应的热烈程度,他们对线条、色彩、形状的感受水平,围绕作品展开的想象能力,是绝大多数成人所不及的。抽象作品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不受约束、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适合幼儿欣赏。

2、师幼双方积极参与,处于平等的双向交流地位,彼此充满爱心、倾心的交谈,教师不急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让自己和幼儿都处于一种无知状态,通过敞开心扉的交谈表露自己的想法,体现了师幼之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3、在第一幅画中就出现了几个新名词,如:线条、色块、暖色、冷色。幼儿觉得一时记不清,可重点让幼儿跟读几遍。老师在介绍冷、暖色时应注意给幼儿正确概念,如画中的冷色只有蓝色,暖色有红色、黄色,但是黑、白、灰三色不属于冷色也不属于暖色,而是属于无色系的中性色。这就要求老师在每一个环节都应谨慎对待。

片断三:

出示(第四幅)蒙德里安代表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

师:你从这幅画里看到了什么?你感觉画家在画什么呢?

幼:有公路,汽车在公路上开,有门……

幼:像镜子。

幼:像很漂亮的礼花落下来。

幼:像斑马线。

幼:很多长方形,像一座房子。

幼:很像一条水管。

幼:像本书。

幼:像加油站。

师:画中最多的是什么颜色。

幼:黄色,很漂亮,像菊花的颜色。

师:很跳跃,很明快,画家有没有用黑色线条?

幼:没有。

师:只有黄色、红色和一点蓝色拼起来,感觉心情很好。这幅画画家是怎么画出来的,你们想知道吗?

幼:想。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画都是一位外国大画家:蒙德里安老爷爷画的,我们最后看到的这幅画的名称叫《百老汇的爵士乐》,这是画家老了的时候住在美国,他天天到美国的百老汇去听一种音乐叫爵士乐才画出来的。

播放一段《爵士乐》音乐帮助幼儿理解这幅画。

分析:

1、再一次惊叹幼儿的所见所悟所语,再一次让我看到了名画欣赏所散发的熠熠光辉,幼儿的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很多时候,幼儿比成人离艺术更近、更真、更深。

2、在这个片断中,老师只介绍了画家创作《百老汇的爵士乐》的背景和画家的名字,而且“蒙德里安”的名字较长,幼儿一时无法准确地表达完整,对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可重点跟读。实践证明,幼儿对画家的生平、轶事及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等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些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幼儿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好能出示画家的肖像。目的是让幼儿记住画家的名字,并能认得画家的代表作。

3、当幼儿听到爵士乐时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时只要教师应用肢体语言带动一下,相信幼儿会很快跟着动起来,更能帮助幼儿理解爵士乐那神奇而又富有变化的节奏特点。百老汇是美国一条街道、爵士乐是一种非洲和声色彩的流行音乐,这两个新名词也应做适当解释。

片断四:

播放课件制作,请幼儿欣赏《蒙德里安的格子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分为四大类:1、方巾、衣服、裙子、靴子。2、皮包 3、抱枕、床单。4、建筑物外墙瓷砖。以上这些均由各式格子构成。(幼儿在这一环节表现异常兴奋,当电视画面每切换一页时,他们就忍不住高抬声调“哇!哇”,有的还交头接耳,声音此起彼伏,俨然形成一片噪音,老师几次暂停画面也没能控制住场面)。

分析:

1、课件中有班上小朋友(穿格子衣服)的照片,看到自己的身影在电视里就感到无比兴奋。

2、课件中的实物无论从造型、颜色等方面去欣赏都让人感到新颖别致,真是太美了,幼儿的情感被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激发了,他们“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激动与兴奋。这些都是幼儿审美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幼儿审美理解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3、由于课件制作比较麻烦、费时间,平常教学中有用到课件但不很经常,相比之下,应用课件展示的效果当然比较显著,就更能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4、幼儿这种超常的反应是老师始料不及的,突发的偶然现象让老师感到束手无策。到底该放还是收,难以把握尺度。

评价:

1、通过实践,我认为名画欣赏活动在幼儿园开展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它对幼儿审美感知的增强、语言的发展、想象的丰富、创造力的发挥等方面有都其积极意义。

2、从确定以“几何风格抽象派”为重要代表人物的蒙德里安和他的格子画,作为活动内容。再从网上查找所要欣赏的作品及音乐,并用数码相机到多家商店、超市拍下许多生活中格子实物(制成课件),最后在年段教研活动中先说课、修改再完成。老师认真的准备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欣赏环境。在此过程中老师也积累了相关知识和经验。

3、活动中能体现师幼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开放式的提问给了幼儿自由表达的空间;老师像朋友般聊天式的引导给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心理氛围,引发了他们大胆、富有个性的表达,不存在人云亦云或不敢说、怕说错的现象。此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在谈到色彩搭配、对比,线条的结构和对整幅画的理解……这些都是在以前的绘画活动和欣赏活动中点点滴滴渗透,慢慢积累起来的,同时幼儿的审到美能力也在渐渐地得到增强。

4、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格子实物,更能拉近作品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升幼儿审美和表现能力。实践得知:“当幼儿美术欣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幼儿才能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当幼儿的生活体验与美术欣赏相联系时,幼儿的审美想象才会得以释放。”

5、活动中缺乏《蒙德里安》艺术家的生平故事及肖像,虽然有些遗憾,却是老师已经花时间去查找而未果的无奈。建议平时多留意这方面资料并建立专项资料库。

6、面对幼儿超常的表现,教师是不予理睬、制止,还是沉默?好像都不是办法。制止、阻拦甚至训斥,只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影响幼儿的审美兴趣。我认为教师可以事先提出要求,让幼儿带着“等会儿我该怎么创作”的心理准备去欣赏课件,这样既能稳定幼儿情绪,又能为幼儿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只有在每一次欣赏活动中不断地总结、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幼儿共同成长。

7、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时常觉得幼儿的反应和我们的看法不尽相同,当时虽然能肯定下来,但事后想想也没个准儿,怕是否误人子弟。在个人的专业成长反思中,对此常是喜忧参半,难解其中真谛。

 >> 幼儿名画欣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 欣赏、支持身边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