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曾经说过:“学会象六岁孩子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幼儿和艺术家之间更能互相理解。通过名画欣赏活动,幼儿的审美感知、审美情趣、审美创造等心理能力都能达到高度活跃和协调发展,幼儿的审美感知经验向整体的、综合的方向聚合转化,逐渐形成幼儿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让幼儿从小就大量接触各种不同派别的名画,并有意识地指导他们从中感受生命力的种种模式,是审美感知教育的有效办法。那么,教师在指导幼儿欣赏名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名画的选择。应该提供有系统、有组织的,易于幼儿理解的名画,这有助于幼儿感知经验的系统化。如感受名画中所表现出来的天真、童心、自然、真切、扑拙、简单,可以选择齐白石的鱼、虾、蔬菜、水果画供幼儿欣赏;也可以选择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冷抽象和暖抽象;或者系统地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米罗的画中那种假装漫不经心地乱抹出来的稚拙外形,以活动的变形虫、珊瑚、长而曲折的丝状物、玩具和风筝之类的东西,构成了一个意想不到反复无常的滑稽世界,非常符合幼儿的审美趣味;波洛克的作画方式接近儿童的游戏,他的行动作画过程很奇特,他先把画布钉在地板上,然后用棍棒浇上油漆,随着画家走动任其滴流,或用石块、沙子、碎玻璃掺和颜料在画布上摩擦,他随意的行动作画深受幼儿的喜爱,这些美术作品都是幼儿名画欣赏很好的选择。

2、 教师的指导与幼儿的反思。 幼儿欣赏名画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过程:从不懂欣赏也不爱看,到喜欢看但缺少欣赏方法,再到喜欢欣赏并具有初步的审美理解能力。如果不懂得如何欣赏,那么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帮助幼儿面对名画作出审美反应,这是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

教师首先应当创设一个利于幼儿欣赏名画的富有美感的环境,如在幼儿眼前展示名画复制图片,并配以与画面格调相同的音乐,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在名画欣赏活动中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画的内容画家的用意,而是以提问、谈话的方式引导幼儿充分用直觉去感知,帮助幼儿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发展。教师可以从“你看到什么”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从“你心中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的情感;从“你感觉它的线条、形状、颜色、构图怎样”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的形式。如欣赏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出示画后,我首先问孩子们:你觉得画里画的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说了很多--- “这幅画里用了许多颜色,有咖啡色、红色、金黄色、棕色、黑色等,组成了许多图案,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有一个人在拉小提琴,一个人在弹钢琴,还有一个在吹萨克斯,他们正在演出”“我看见一个乐师在拉大提琴,第二个乐师在吹笙,第三个乐师在唱歌。他们笑笑的,打扮的酷酷的。一个穿白色的衣服,一个穿格子的衣服,还有一个穿棕色的衣服。有一个乐师还留着大胡子。头上的头发还一竖一竖的,象牙签一样。整副画看起来绿绿的。上面的灯亮亮的,应该是晚上的时间,他们不爱睡觉,就爱表演。” “第一个音乐家长着长长的头发,圆圆的脸蛋。他是拉小提琴的。第二个音乐家长得很帅,高高的鼻子,大大眼睛,在唱歌,唱得很生动。第三个音乐家是吹喇叭的,他的喇叭声引来了树上的小鸟,小鸟好象在说:‘叔叔吹得太棒了,我们太喜欢了。’”在欣赏马克思的作品《蓝马》时,教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导入:你觉得这幅画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它长得怎么样?为什么你觉得它很强壮?它在干什么?……一步步引导幼儿从总体到局部细致感知,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幼儿说道:这是一匹马。有两匹马好像在说话。我觉得它们很胖……从色彩、明暗的对比中感受到马的骠悍与圆浑。在欣赏《我的村庄》时,幼儿被半透明的水彩泡泡和重叠颠倒的画面深深吸引,感受到了画面的与众不同,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羊头里怎么会有人挤奶呢?是在做梦吧?” ” 人和房子都倒过来了,只有做梦才会这样。 ” 幼儿的争论中他们的审美感知逐渐提高,审美理解和审美情趣也得到激发。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