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怀旧的人,时常听的是九十年代的音乐,怀念的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氛围,惦记的也是那物资并不丰富的20世纪,因为那时候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感情不说纯粹,但比较朴实。所以在翻看沪教版五年级语文的教材时,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篇《母校》。

因为专业的原因,读完这篇课文我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词就是:共情、同感,解释:我立即就想冲到教室,将这篇课文和我的学生分享,我的话很多,想和他们分享这篇文字,想和他们分享我对母校的理解和情感,更想尽快来到上海,来到德二,和这里的孩子分享我的心情,和在座的专家、同仁分享我的感受。

紧接着就是研读教材、完成教案、设计课件、撰写反思,我无数次想象着自己站在这里(因为我和德二已经相当熟悉了)在音乐的伴奏下,声情并茂地给学生朗读课文、字字铿锵地和学生分享心得,真是想想就激动!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常常很骨感,这一点,请允许我在介绍完教学目标、设计等环节再解释。

沪教版的教材,信息量很大,我在研读教材时,除了对教学单元的整理把握,发现课文中,课文后,练习中都要很多与课文相关的内容需要研读并整合,而苏教版的教材,更多的把这些要求放在了教参中,老师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但对老师自身的要求就更高了。但是沪教版的教材,明显能帮助学生在预习时、学习时理清思路,这对学生自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比如课后的提示就更多的用到了“你知道吗?想想、是否”这些语气诚恳的词语,这明显是一种生本位价值观、人文精神的体现。

《母校》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在阔别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看着熟悉的校园和活泼可爱的学生,触景生情,勾起了对自己童年学习生活的一连串甜蜜回忆,抒发了对母校的无比热爱之情。 课文按“进校门——在操场——出校门”分成三部分,抒发了对母校的无比热爱之情。

在德二,通过四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当然具备了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难读的字、易读错字加以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已掌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

教学目标:

目标一: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迤逦”、“甬道”、“琅琅书声”、“精神抖擞”、“朝气蓬勃”等词语的读音。由于是借班,并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方法下的孩子,所以我选择了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理解方法,能使他们理解词语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目标二:理解课文内容,根据作者对母校的所见所闻所感,体会“触景生情”的含义。并能抓住行文线索,从“触景”和“生情”两方面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概括出关键词“触景生情”,以此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我将课后练习融入教学设计,通过关键句的理解,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将难点分散,最后达到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目标。

目标三:根据“说写双通道”设计说话、写话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学习作者“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在说话练习中借鉴、迁移,长久地训练,能使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目标四: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文学习中除基础知识的必要掌握外,还要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学习体会了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从而转化为自身热爱母校的思想感情,这要通过朗读来加深认识。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能有效地体现。

根据教学策略,分以下几个步骤落实:

1. 学在课前:现在南京市都在推行“先学后教”这一理念,实际上我们语文老师一直都十分重视预习工作,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预习的效果也是天差地别,导致了课堂上学习效率的底下。如今试行“先学后教”,是将对学生预习工作的指导规范化、具体化、详细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预习时所需要做的工作,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与此同时,也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系统培养。

2.整体入手: 《母校》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明显,因此我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抓住文章重点句、段,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3.加强语言训练

“触景生情”一词虽然在课文中没有出现,但在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作者的“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通过训练,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4.以阅读为主,再读中理解

苏教版小学语文的教学,强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作为一名高年级的语文教师,我尤其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既要考虑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要牢牢记住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这一主题,所以教学中很重要的就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确确实实是我们教学中的薄弱点,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反复的读书过程中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5.拓展练习

我们学校近五年来一直开展读写结合的课题研究,目前一期课题已在凤凰母语研究所顺利结题,二期课题正在开展中,并且成功申报了南京市“十二五”立项课题,这意味着我校的语文研究将投放更多的资源在读写结合方面。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共情与同感,学生对母校的感情已经被激发,此时让学生说说自己五年小学生活中最难忘的小故事,使学生将今天感知的情感升华,模仿作者写作的方法写,是一种方法的迁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当我完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冷静下来后,突然想起了孔校长、倪校长时常对我们说: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想起孙校长不久前对我说:高年级学生更多的要关注能力的培养。我一下子恍然大悟:我怎么能为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喜爱,为了自己怀旧情绪的抒发,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呢?这不应该,因此,我放弃了自己在课堂上全文朗读的想法,放弃了在课堂上和学生大谈特谈的设计。我决定将它们分解到我的教学设计中,在情感激发和能力培养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让学生语文能力在这节课中得到训练,同时也尽可能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也让我的共情与同感,在这节课中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