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给足时间,鼓励大胆创新。

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经过老师的启发和指点,他们便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头脑中的童话世界尽自己的能力在手下展现出来。作为教师应确定主题,教给幼儿制作的方法,让幼儿自己去设计内容,创造画面。例如:在《花》的制作中,让孩子先剪贴一朵,可以是大花,也可以是小花,刚开始孩子们的作品都是单一的,一件手工作品中只出现了一样物体,我让孩子们观察自己的作品后,想一想怎样让它更漂亮?幼儿在我的启发下想出了加一朵花,还用糖纸剪出了美丽的蝴蝶等内容,设计出了“三只蝴蝶”、“小花园”等画面,逐渐从无目的、无意识地剪转入有目的、有意识地剪贴。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幼儿不但掌握了基本的技能,也充分发挥了想象,使作品更加丰满。

三、组织共同交流分享,体验成功快乐。

分享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幼儿作为完整儿童,学会与别人合作、分享,也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必要条件。当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时,孩子们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将会越来越浓厚。如同样是羽毛球,为什么有的孩子用它做出了美丽的“孔雀”,有的孩子用它做出了“蝙蝠”。又同样是“孔雀”,为什么有的孩子是用一次性杯子做的,有的是用废旧手套做的。我组织孩子们把自己的构思、表现手法和同伴们交流。通过交流,孩子们不仅在制作技能、制作策略上有了借鉴和提高,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四、正确评价,鼓励创新。

陶行知曾经指出“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基本方法是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每次活动过后,我就把孩子们成功的、有创造性的作品放在“小巧手”区角里或者张贴在其他活动区里,引导他们相互欣赏,并邀请其他班的幼儿来我班欣赏,使幼儿互相启发,形成积极向上,你追我赶,大胆创造的学习氛围。一次,我让幼儿制作一幅剪贴画《小青虫》的手工作品,并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墙面,看看谁的最好看,结果有孩子发现了,“老师,他的小青虫有好几条”,“她的小青虫身上有穿裙子的”,“他的还戴眼镜的,我也要再贴一些”……孩子们的想象里是丰富的,但一个人的想象是有限的,同伴间的相互观察和比较,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诚然,他们的手工作品不可能像成人的作品那样技术精湛。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要看到即使其制作还不十分完美,但只要构思新颖,有发明性,资料运用恰当,情思与技巧达到意趣天成,就应该算是佳作。那种以制作技能技巧水平高低为规范来衡量幼儿的手工作品水平的做法是不妥的。

教师要认真掌握好评价的环节,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对能力强的幼儿给予肯定,对有进步的幼儿要给予表扬,对能力较差的幼儿要给予鼓励。这样,使每个幼儿都对自身有信心,对手工活动有兴趣。新《纲要》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也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纲要》指出,教师在对手工作品进行评价时,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应注重幼儿的探究过程。

实践证明,幼儿对生动有趣的手工活动保持了积极的学习热情,求知欲强,他们会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形成爱动脑、爱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地引发幼儿参与手工活动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园的手工活动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