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老师通过“复习导入、合作探索、探究发现、小组练习、课后小结”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本节课较好地体现出数学课的特点:活动性、思考性、生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必须由每个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本节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了解十分之几表示一位小数,百分之几表示两位小数。这是本节教学新知的起点,也是学生思维的动点。陈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直观的经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认识活动。教学起点的针对性,学生经验的可利用性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2、把握数学活动的特点,实现操作和思维的和谐统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数学学习的本质在数学思维。每节课,每个新知识的教学,既要思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活动性,又要考虑学生数学活动的思考性和有效性。小数的意义具有抽象性,需要借助直观。本节课,陈老师采用图形表示“画”小数这种直观的操作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就会刺激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怎样分?平均分成几份?需要取几份?这种思考对所学内容是最有效的。伴随着学生的思考和思考后的交流,学生对小数的意义也就通过观察,到想出来,到说出来,逐渐明白了。

3、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自然、扎实、有效。

⑴选择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和生成的起点。

小数的意义必须经过对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等诸小数意义的具体分析过程,才能实现对小数总体意义的概括。对全体学生而言,笼统地让学生观察、思考,不利于达成认知和思维的统一。因此,有必要在教师的组织下,让全体学生从一位小数学起到两位小数……,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累一定的认识经验,有效参与经过的认知活动。

⑵适时引领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通过看奥运画面,发现奥运中小数的知识,对画面的具体小数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其它的符合此特点的小数未经历,怎么办?需要教师的引领,陈老师抓住展示和交流这一时机,引导学生把视野拓展开来,通过拓展视野,达到认识的提升。在教师的引领下,最后达成了对小数意义的系统认识和理解。

⑶教学难点适当分散。

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完整的小数的意义是本节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分解小数,图示理解。本节课,由于执教者心中有“数”,从一位小数开始,相机渗透,为突破难点探索有效的支持。

(4)课后反馈练习不仅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纳入了原有的小数知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