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紧扣中心,抓重点词句,品读文字,品味人物,突出语文味儿。

1、在学习第一段时,江老师设计一个大问题:边默读课文,边画出你认为表现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的过程中苦的词语和句子。由此自然引出了词句教学。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如学习“饥餐渴饮”一词时,用联系上下文的的方法;学习“晓行夜宿”时,江老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在不同的季节,李时珍师徒是怎样晓行夜宿的;学习“断垣残壁”时用课件出示图片,直观形象的理解,更增进了对李时珍的敬重之情。形式多样,时机恰当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语言的训练在留白处,品味人物在细节处。在品读描写古寺破败的句子后,课文中有个句子是“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江老师设计了一个具有点睛之笔的练习:

李时珍 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正如老师预设的一样,有学生认为只要填上去的的词语能跟句子连起来读的通顺就行了,没有缜密的思考,联系课文。因此,就有学生填“无奈”,老师并不急于下判断,而是把这个裁决权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再读中心句“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学生们恍然大悟,虽然古寺破败,住宿条件极差,挡不住夜晚的呼啸的山风,但是李时珍为民造福的决心不会动摇,他会以苦为乐的。因此这个空应该填表示人物高兴的词语。学生对李时珍的爱民情怀又一次加深了理解,对他的敬重又增加了几分。

4、当堂内化,及时运用,提升感情。在教学的最后,江老师要求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词语,再说说李时珍。学生都能流利自如地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这既是对学习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学习语文最终就是要会运用的。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