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江冰老师带着《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参加了柳北区金鹊杯首届教师课堂风采大赛获得了一等奖。这是一节成功的、扎实的语文课。在整节课中褪去了浮躁的热闹,多了在文字中走几个来回的静心阅读,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由浅入深地认识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依纲据本,准确的把握四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从整体入手,构建学习的框架,捕捉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感基点和问题点,让学生一上课就是课堂的主角。

1、一开课,江老师用课件出示一段关于李时珍的简介,特别强调了里面的几组数字,让学生说说看了数字后你想对李时珍说什么?学生说:李时珍,你真伟大!(没有具体的溢美之词)此时,学生仅仅对李时珍的认识有个大体的轮廓,但对进一步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李时珍产生了探求的欲望。

2、循序渐进,巧妙引导,交给学习方法。江老师让学生从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有学生问: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有的学生问:李时珍夜宿古寺做了什么事?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江老师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词简要的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在板书主要词语时,老师有意识的分三组板书:

一心赶路 喝泉水 记所得

错过客店 谈吃苦 尝草药

引导学生根据重点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第一课时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建立阅读的整体性,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正所谓:教有法,学得法。

3、抓准课文的中心句,一咏三叹,加深对李时珍的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理解。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老师让学生画出描写了李时珍心愿的句子,即“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个句子是在第二段。江老师每每在学生找到课文中表现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苦的词句之后,都出示这句话,让学生朗读。不仅是这句话印在了学生的脑海,更为关键的是李时珍不畏艰苦,为民造福的爱民情怀一次又一次地打动着学生的心,对他的敬佩化成了一声声有感情的朗读中。

二、紧扣中心,抓重点词句,品读文字,品味人物,突出语文味儿。

1、在学习第一段时,江老师设计一个大问题:边默读课文,边画出你认为表现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的过程中苦的词语和句子。由此自然引出了词句教学。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如学习“饥餐渴饮”一词时,用联系上下文的的方法;学习“晓行夜宿”时,江老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在不同的季节,李时珍师徒是怎样晓行夜宿的;学习“断垣残壁”时用课件出示图片,直观形象的理解,更增进了对李时珍的敬重之情。形式多样,时机恰当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语言的训练在留白处,品味人物在细节处。在品读描写古寺破败的句子后,课文中有个句子是“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江老师设计了一个具有点睛之笔的练习:

李时珍 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正如老师预设的一样,有学生认为只要填上去的的词语能跟句子连起来读的通顺就行了,没有缜密的思考,联系课文。因此,就有学生填“无奈”,老师并不急于下判断,而是把这个裁决权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再读中心句“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学生们恍然大悟,虽然古寺破败,住宿条件极差,挡不住夜晚的呼啸的山风,但是李时珍为民造福的决心不会动摇,他会以苦为乐的。因此这个空应该填表示人物高兴的词语。学生对李时珍的爱民情怀又一次加深了理解,对他的敬重又增加了几分。

4、当堂内化,及时运用,提升感情。在教学的最后,江老师要求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词语,再说说李时珍。学生都能流利自如地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这既是对学习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学习语文最终就是要会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