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情感非常投入。笔者认为这与教学设计同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契合有关。同时,这位教师还考虑到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从幼儿喜闻乐见的天线宝宝"丁丁"切入,让幼儿通过观看碟片,说一说、学一学,自然而然地用抱一抱、搂一搂等简单动作表达自己喜欢和朋友在一起的感受。富有儿童情趣的动作设计不仅让幼儿乐于参与活动,而且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与同伴们一起游戏的快乐,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

尴尬之二:不为幼儿园认同的"说教"

为了引导大班幼儿学会和同伴交往的正确方法,一位教师设计了社会活动"玩具要轮流玩"。下面选取其中一个镜头:

师:有的时候好朋友之间也会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像他们这样--

(两位幼儿情境表演。)

师:这两位小朋友在争抢玩具,这样做对不对?我们来帮他们想想办法。

幼:男孩应该让女孩。

幼:大家轮流玩。

幼:只给女孩玩,不给男孩玩也不公平,应该再找一个玩具。

师:你有没有遇到过同样的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

幼:有一次我玩一个玩具,哥哥也想玩,就拿着他的玩具对我说:"我这个玩具很好玩。"其实他的玩具我玩过,一点也不好玩。我没答应他,而是帮他重新搭了一个玩具。

师:我们要学会相互谦让,玩具要大家轮流玩。

在上述片段中,教师早就预设了问题的答案--小朋友要相互谦让。不管幼儿如何作答,教师都要绕回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上来。其实,适宜的社会性行为必须经过幼儿自身的体验才能被认同并内化。与其回避,不如先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再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两个好朋友都想先玩,该怎么办",让幼儿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这比苍白无力的说教"好朋友要相互谦让"有效得多。

尴尬之三:教师高控制下的教与学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精心控制活动进程。请看下面案例:

案例一:在导入环节,教师笑眯眯地对幼儿说:"请你们跟着音乐走圆圈,看看圆圈圆不圆。"幼儿手拉手随着音乐围成一个圆圈。教师看了看不满意地说:"我来帮帮你们。"她把"圆圈"拉得更像一个圆后才放心地说:"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猜拳游戏。"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