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总希望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解决,与我们预定的答案一致。特别在公开课上,更怕学生出错,常常有意无意地防止学生出错。一旦出错,教师或以冷漠的表情令其坐下再想想,让其他学生补充;或直接指明正确的方法,把学生的思维生硬地拉回到预设的轨道上。

案例中,当学生把一百九十五万写成 100 950 000时,执教的老师对该生进行了单独指导。虽然效果不令人满意,该生再写此数时依然如故,但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加以关注是值得肯定的。类似的情形在教学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于是不免有这样的感叹:出现错误时老师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怎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甚至也会这样安慰自己:我已经尽了责任,××实在是太“笨”了。

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现象,关键是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剪裁好的衣服板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

学生对待问题有着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如果对他们的错误进行简单否定后,就把正确的答案或方法传授给他,这种不经过学生头脑思维的答案并不能真正融入其自身的知识体系,所以常会出现案例中那样的情况: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并不领情。其实,我们不妨先听听学生的“错理”,让学生在叙述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不同的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案例中的那个把一百九十五万写成100 950 000的学生,对写数应该说有一定的认识,至少能够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只是对分级写数的方法还没有掌握。

由此,我们可以受到启发:如果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的写数方法,大多数学生在以后写数时也许能写对,但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说却可能无法理解和接受。这一部分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积极对待,耐心引导他们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纠正错误,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了解学生的“错理”后,就可以因势利导,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纠错,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让理解学生的错误成为我们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起点,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关注学生的错误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