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是当前我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常用的方式。在活动过程中由联校教研组或学校指定同一课题,再各自备课,然后同时展示教学。

从活动效益看,这样做能体现联校教研或学校教研的不同水平,激发教师互补、互学、互促,应该说对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观察中也发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展示的年轻教师在异构的过程后缺少再次实践的机会;(2)在过程中缺少教研员或骨干教师的跟进式的具体指导,因而很难实现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促进教师深化研究、再次实践,从而切实形成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方式。

对此,我认为采用“跟进式同课异构”教研方式:让年轻教师先独立备课上课->联校教研共同体评课议课、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员、骨干教师参与教研)->被指导教师再次独立备课上展示课->进一步互动交流、提升总结(教研员、骨干教师、执教教师)。整个教研过程突出了“跟进”,从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法学法的优化到教学策略的选择,教研员(或骨干教师)全程参与,从而更好地发挥了教研员(或骨干教师)的指导与研究作用,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而且使年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专业得到快速成长,深受一线领导和教师们的欢迎。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行动跟进,注重教研过程的连续性

教研员要想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就必须把目光聚焦到教师与课堂上,做到“三跟进”:跟进课堂,跟进教师,跟进教研组。同时,这种跟进也包含着联校教研和本校教研组对执教教师的跟进共研。

正是有了这种跟进的机会,所以整个教研活动是真正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的解决经历了“教研组集体研究—实践—教研反思—再实践—观摩对比—再反思”的一个完整的、螺旋式上升的教研过程。

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注重对执教教师具体细致的指导

很多教师在听完一节赏心悦目的公开课后,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真是太巧妙了!以至于当自己因有教学任务要备课时,往往急不可待的到网上搜名家的教案,时间一长,便形成了对网上教案的依赖。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