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具有科学的态度和情感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科学启蒙的含义包括科学知识的启蒙和科学态度的启蒙。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态度的启蒙对幼儿一生的影响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幼儿期所获得的知识是肤浅的,而科学态度的启蒙却能成为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最关键的是保持和培植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因此,在科学教育中要重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态度及探索精神的培养。幼儿的兴趣、情感与态度易受教师的兴趣、情感及态度的影响和感染,在一定程度上,还时常左右着幼儿的情感和态度。教师要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首先自己本身必须对大自然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对周围的事物以极大的关注;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对周围事情充满爱,喜爱看、听、说新事情,喜欢探索;这样才会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幼儿的兴趣、情感和态度也随之高涨,产生与教师相应的良好情感与习惯。例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兔子时,开始并不说一起认识兔子,而是脸上现出特别惊讶的表情:"哇!这是什么呀?我要仔细看看它。"这时,幼儿也会随之兴起,甚至观察得比教师还仔细,并且兴奋地把观察到的、发现的东西讲出来。可见教师的情绪和态度对幼儿感染之深。

四、具有适应现代幼儿科学教育的教学能力

幼儿科学教育效果的好坏,决定着幼儿的发展,而科学教育效果的好坏不仅与教师的科学教育意识、科学知识和经验以及兴趣、情感、态度有关,还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密不可分。

1、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观察力是教师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除对幼儿认识的对象进行仔细观察外,还要观察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中的细微表现及变化,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例如:在幼儿进行"让纸站起来"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只限于对纸张的折叠上,不能借助于辅助材料,没有达到实验目的,脸上出现了为难的神色。这时,教师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运用恰当的语言引导,使实验取得成功。当幼儿高兴得手舞足蹈的时候,再激起幼儿想更多方法的兴致,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掌握了知识,学会了创造。可见,教师观察发现问题,进行适当的帮助,这在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

教育专家建议“教会他们科学的方法,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幼儿的科学素养一是指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对周围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培养幼儿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技能,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给植物浇水,锄草,观察植物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生长的科学知识。在楼道底层幼儿园还开辟了科学互动墙,营造科学的氛围。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开展了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科学教育,指导全体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如:“寻找空气”,“风从哪里来”,“水的三态变化”等等。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老师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孩子动一动,玩一玩;让幼儿自己来讨论;说一说,想一想,在探索中获得经验的提升。通过多项科学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到科学活动,一起关注生活、搜集资料,探究发现,体验到了科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另外,一些日常偶发的科学现象,往往也是教师对幼儿进行启发的良好契机。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了解幼儿所思、所想、所惑。根据不同对象、场合采用个别教育,使每个幼儿获得丰富的科学体验,对科学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一次区角活动中,老师发现一幼儿在科学角的鱼缸前,满脸疑惑地一会上,一会下地反复观察着金鱼。当了解到此幼儿发现从侧面隔着玻璃看缸里的金鱼比从上面直接看要大一些时,教师立刻抓住机遇,在全班开展了“金鱼为什么会变”的讨论。

语言在教育教学中是教师实现教育目标、完成任务、达到教育教学效果的中介手段。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运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来引导幼儿进行观察;用准确、精妙的话语来描述和说明幼儿的观察活动;用各种形式的提问、设疑为幼儿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也就是说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语言手段来为幼儿创设学习情境,使幼儿处于探索、学习的最佳状态;借助于语言的力量,唤起幼儿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引起幼儿的求知欲望。另外,面对幼儿诸多提问,如果教师具备较高的语言修养,让自己的语言确切明了,简单通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语言的点拨、引导作用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2、具有选择、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教师选择科学活动的内容不能仅限于课本,孩子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幼儿许许多多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本身就已经隐含着教育所要追求的价值和目标。因此,教师要把教育的出发点从教材转向儿童,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扩展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形成科学教育活动。例如,在主题活动“春天的秘密”的一次户外观察活动中,幼儿对河边的柳树发出的新芽并不感兴趣,而是一直讨论河里的水为什么又臭又脏,教师因势利导,根据幼儿新的兴趣点,生成了另一个科学教育活动“环保小卫士”,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同时,教师还要把科学教育的设计、选择渗透到一日生活中,随时支持幼儿个别或小组发起的探究活动,要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拓宽视野,使幼儿对外边的事物产生兴趣。

3、具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和指导能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无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我认为教育机智也应是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

教育机智是与教师的思维品质紧密相联的,它要求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外,还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它包括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敏性。如果教师的思维无条理,逻辑性差,那么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操作时也会出现混乱,幼儿获得的经验也是凌乱、无条理的,它将直接影响幼儿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具有灵活的思维,才会对幼儿的探索操作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为幼儿设置最佳的帮助措施与发展目标,运用巧妙的激励手段,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幼儿进行思维创造教育。

现代幼儿科学教育,强调引导幼儿从每天所做的事情中增长科学经验,从他们日常的好奇与探索行为中悟出道理、发现联系。偶发的科学现象,时时、处处都可能发生,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思维,善于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支持引导幼儿自发的探索活动。例如:一次户外活动时,幼儿正三五成组地玩着自己喜欢的游戏,突然,有只受了伤的蜻蜓落到了一名幼儿的脚前,这孩子便大叫起来,许多幼儿立刻围了过来。这时,教师马上利用小朋友的好奇心,引导认识蜻蜓及蜻蜓与人类的关系等,激发幼儿保护蜻蜓的意识,并与幼儿一起放飞了蜻蜓。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也充分体现了教师机智的运用。

传统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忽视幼儿的活动过程,现代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重视探索过程,即过程重于结果。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指导幼儿探索活动过程的引路人。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尊重幼儿探索的需求以及点滴的科学发现和通过自身操作获得的结果,要鼓励能力弱的幼儿敢于参与,投入到活动中。要善于在观察幼儿及幼儿的活动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指导。

4、具有创造能力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体要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幼儿科学教育必须注重幼儿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幼儿科学教育是一个开放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具备善于接受新事物,并能加以创新的能力。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科技、新事物,教师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教育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要求。

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份。幼儿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科学教育是向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途径。科学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要求幼儿教师对自己的素质结构作重新的全面的调整、更新和完善,以实现对幼儿潜在学习影响因素的优化,使幼儿真正成为将来科学世界的主人。

八、效果结论

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家长配合,共同努力,经过幼儿几年的训练,孩子的科学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九、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

时间:

任务:

第一阶段:设计准备阶段主要工作:

第一:查阅文献,学习相关理论,搜集资料。

第二:调查、分析幼儿科学能力的基础。

第三:进行研究课题的方案设计,制定研究目标。

第四:确定研究人员,学习生成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掌握开展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活动的一些原则。

(二)实施阶段:

时间:

任务:

1、根据课题目标及实施方案,开展系列活动。

2、定期研究课题工作,不断完善课题计划。

3、收集幼儿阶段科学技术的内容,方法,并进行选择和提炼。

4、落实研究方案,并个案进行记录和分析。

(三)总结阶段:

时间:

任务:

1、汇总、整理、分析各类资料。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十、研究措施

达到教育目标,完成全面发展的任务。当然,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很少去想孩子们对活动的体验,他们关注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希望接受什么。今天,在提倡以儿童为主体的新时代,作为教师,我们究竟对儿童的内心需要、兴趣、思想了解了多少呢?谁才是活动的真正主人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又一次认真学习了《教育纲要》指导用书,在研读新课程,领会二期课改理念精神后,投入到教学实践。

这一学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与班中的孩子们一起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活动的主题活动,有老师建构的、有师生共同探索生成的、有幼儿自主生成的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我渐渐了解到:教师必须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必须把教学建立在观察和倾听孩子的基础上,使活动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把孩子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