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6次提到“和谐社会”,全国政协委员们对“和谐社会”的提法十分关注。

于友先(新闻出版界委员 原新闻出版署署长):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特点:一是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第二是充分体现了中央关于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思想。

刘长乐(新闻出版界委员 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 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和谐”是中华文化传统中间的美德,我们在对于中国的哲学等方面描述的时候都不能离开的题目。再一个,表面上看比较简单,但是深刻体会的话,关于和谐社会的表述内涵是比较丰富的,所以这个提法虽然看起来比较传统,但实际上是有着非常现实的、新颖的意义。

宋林飞(社会科学界委员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新概念,指资源分配公平、群体利益均衡、人际关系协调、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

点题:和谐社会与青少年道德建设

委员们普遍认为,青少年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青少年的成长,牵动亿万家长的心,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搞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公民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俞汝勤(教育界委员 湖南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千多年前《礼记》中就论述了“大同”与“小康”,要继承我中华礼仪之邦几千年文明历史遗产中的精华,努力提高青少年的精神文明素质,建设高度文明与和谐的现代社会。

吴正德(民盟界委员 民盟中央副主席)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种消极因素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不相称。

刘家琛(中共界委员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二级大法官)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社会的长治久安。从当前情况看,未成年人的问题的确令人担忧,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就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建言:青少年道德建设要走向法律化、制度化

刘家琛:家庭教育从家长抓起

提高家长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建立统一的家长学校,让家长学会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强化家庭对子女所承担的抚养和监管责任,用法律手段制裁对子女不负责任的家长。

九三学社中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培养崇高的大学精神

近2000万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在日益开放的社会和现代传媒手段蓬勃兴起的时期,并且其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一些大学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各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里充满先进文化氛围和探索真理的理想追求。一所没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学,不可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黄景钧(新闻出版界委员 民盟中央法制委员会主任 中国财税法学会副会长):树立正确价值观应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教育的目的,忽视品德教育,建议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要把培育正确主导价值观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测试中要增加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内容。

吴正德:增强学校法制教育实效

学校应该尽思想道德和法制课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比如,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到法庭、少管所、监狱去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法治国家对违法犯罪的惩处,认识犯罪给家人和亲人带来的灾难和悲痛,以及造成的恶劣后果,以增加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增强其对犯罪行为的憎恶,努力树立成为合格公民的做人理念。

尚秀云(妇联界委员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事二厅副厅长):打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青少年上网进入不健康网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其喜闻乐见的网站可以吸引他们,建议对游戏软件制定严格的等级分类制度,启用更多的绿色网站,过滤暴力、色情、赌博等不良内容,净化青少年网络游戏环境,并在教育资源的软件开发上下功夫,将精彩的少年影视节目搬到网上。在内容上留住青少年,比单纯的“堵”、“禁”更为治本。

电影应明确根据影片内容划定为“少儿不宜”,并在影片片头标明“本片不宜儿童观看”。凡是标有“少儿不宜”的影片,严禁向未成年人出售门票,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场观看,并应制定专门的法规,对不执行规定的单位应依法予以处罚。电视也应根据内容确定“少儿不宜”,以使未成年人的父母引导孩子有选择地观看电视节目,改善未成年人收看电视节目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