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把运算作为必须具有的数学应用技能之一,特别指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各个学段的基本运算应该达到的速度和正确率指标,要求学生运用合理的计算策略,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口算教学也日渐成为一线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内容。一线教师普遍感到口算教学看似简单,实则难以把握,甚至存在效率低下的现状,挺“烦”人。那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究竟有哪些突出的问题?

一、面对灵活开放的教材,忽视文本解读

较之老教材,新教材在每一个知识点后,并没有出现规范的计算方法和总结语,也没有完整的提示语。这就给一线数学教师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开发教材的空间,也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机会。然而,灵活开放的教材也时时拷问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例如五年级初学小数乘法,教材首先出示了情境图:“夏天每千克西瓜0.8元,冬天每千克西瓜2.35元,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冬天买3千克西瓜需要多少元?”对于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教学时是从小数加法引入小数乘法的,而竖式计算时,应该怎么书写,如何进行计算,教材上没有出示相应的方法,在“试一试”中有这样——句提示语:“在小组里说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教学时,究竟应该如何把握编者意图,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小数乘法的基础是整数乘法和小数加法,而竖式计算时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算理和算法。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加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练习。但事实上,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挖掘教材的内涵,往往就情境而情境,缺少结合笔算教学同时加强口算练习的意识和行为。

二、面对多样的口算方法,忽视正确定位

小学生学习算法,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即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直接接受某一种算法;另一种是探索式,即经过自己的独立探究、思考,创造出算法。就计算方法而言,算法多样化是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有其成功的方面,也给少数学困生带来了学习上的“后遗症”。

比如教学“9加几”时,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或者同桌合作,想办法算一算9+4得多少。交流环节,第一位学生借助小棒数数,从9一直数到了13,他得出9+4=13;第二位学生先从4里面拿出1,与9凑成10,再用10+3,得到了13;第三位学生从9里面分出6和4凑成10,再用3+10得到了13;还有的学生直接把9看作10,先加4,再减去1,结果也等于13……教师一一给予了肯定。其实,本节课中,应该重点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思考过程,而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加以重视。所以,在接着计算9+5、9+6、9+7等算式时,学生依旧用了多样的口算方法,教师对每种方法都进行了肯定性评价,部分学生无所适从,到下课时连最基本的凑十法也没有掌握。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