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扎实的口算训练提升口算技能是小学阶段学生计算能力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完成这项训练任务就必须以口算题为主要训练载体,让学生在大量的口算练习中掌握口算方法,提高正确率和速度。而单一、无关联的口算题对口算方法的迁移与优化没有明显的效用,为此,教者把具有关联特征的一些口算题编成题组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联系、渗透以及比较中放大口算题组关联的特征,让口算题组在训练中“增值”。

一、联系——促进有效迁移

数学知识延伸发展具有前后密切联系的特点,口算也不例外,复杂的口算都是建立在基本口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新旧口算认知的联系处进行口算题组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口算算理,有效获得口算方法的迁移。

比如:在小数除法口算时出示了这样的口算题组进行训练。

600÷200= 12÷3= 180÷60= 8÷4=

60÷20= 1.2÷0.3= 180÷6= 8÷0.4=

6÷2= 0.12÷0.03= 18÷6= 0.8÷0.4=

学生经过这样相关联的几组口算练习后,对小数除法口算的算理有所感悟,方法有所理解。第一组题主要是让学生复习和回顾商不变的规律在简化口算中的作用;第二组题将商不变的规律扩展到小数除法的口算中进行练习;第三组题对被除数与除数变化引起商变化的规律进行复习与回顾;第四组题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灵活解决小数除法口算问题。虽然只有12道口算题组成训练题组,但所包含的联系广泛,从整数除法口算到小数除法口算,从商不变规律到商的变化规律,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在口算方法和知识的前后联系中促进了口算能力的有效迁移。

二、渗透——优化口算方法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只依靠记忆、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直接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和方式。虽然口算的结果是外显的,但口算的思维过程即是内隐的。也正因为口算过程的内隐性,所以也就有了口算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口算方法带给学生的效率不尽相同,如何让学生的口算方法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呢?这就需要教者精心编制口算题组让学生不断感悟和优化。

如:在三年级学习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时,进行下面题组训练。 40+50= 36+20= 40+35= 45+50= 45+35=

46+53= 36+22= 44+35= 45+48= 45+37=

训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口算:每组中两道口算题哪一道相对简单?为什么?这道简单的口算题对算同一组的另一道口算题有什么启示?不难看出,每组中的第一道相对简单,主要是它们中不是含有整十数的加数,就是两加数的和正好是整十数,口算时需要记忆存取的环节相对较少,口算难度也就相对降低;而每组第二道题的两个加数都是非整十数,有的还需进位,口算的难度增加。通过这样的题组训练,学生从每组两道口算题的联系中很快获得渗透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各种口算方法,让学生在口算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根据加数的特征灵活地运用。

三、比较——增强辨析能力

在口算中,由于受前摄、后摄抑制或记忆表象等方面的影。向,学生经常会将一些数量、运算特征相似的口算混淆在一起,分辨不清,从而大大影响了他们口算的正确率。因此,把这些相互干扰的口算题编制成组,对学生进行训练,就能克服干扰、加深印象,增强学生对易混口算的辨析能力。

如:学生经常会把一些口算中的数量位置看颠倒,或运算顺序不正确。面对这种现象,教者出示了下面的口算题组进行对比训练。

25×4= 15×6= 80-30÷5= 5×5÷5×5=

24×5= 16×5= (80-30)÷5= (5×5)÷(5×5)=

再如:通过分数加减乘除的口算题组训练,帮助学生整理分数四则运算法则之间的区别。

 

口算题组的比较训练,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运算法则与运算顺序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口算方法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