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中提出:“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因此,本节课我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通过读和思,使学生获取作者的感受、体验人物情感。

教学背景分析: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出了在边远山村教书时的一段亲身经历。“我”在边远山村教书时,经常到村里买鸡蛋。卖鸡蛋的是一个孤寡贫穷的老太太,为了扶贫, “我”单方面两次提高买价。有一次,当收购鸡蛋的小贩要出更高的价时,老人执意不肯,为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要留下鸡蛋卖给“我”。“我”听到后,才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这位老人。文章既表现了“我”扶贫济困的爱心,更赞扬了老人关心教师、关心教育的真诚的爱心。

从施舍的内容看:老人低价把鸡蛋卖给“我”,付出了钱和对“我”、对孩子们真诚的爱,而作者付出是帮助贫困老人的爱心;从施舍的对象看:老人施舍的对象是老师和孩子们,即:山村的教育事业,而作者施舍的对象是贫困的老人;从施舍的能力看:老人自身生活很贫苦,没有经济来源,即没有能力施舍,而作者有工资收入、具备扶贫能力。虽然两人相互关心,但在物质上是老人在付出,在精神上老人家付出的更多,是真正的施主。

文章以省略号结尾,意味深长,令人回味,也为学生训练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机会。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但还比较浅显,对于真正的施主的理解容易停留于表面,对于作者和老人之间是相互关爱的关系,理解不全面。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这一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有:继续进行朗读和默读训练。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情感。19课《真正的施主》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理解句子含义,体会情感。

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教学重点: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2、默读课文,体会“我”和老人互相关爱之心,懂得对人要有真诚的爱。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给课文编一个结尾。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学习生字、词。

理解:身体单薄 扶贫工程 讨价 还价 价钱 坚决 决定 施主

2、初读课文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质疑

学生疑惑:为什么“我”以为自己是施主?为什么说她老人家是真正的施主?

 第二课时

1、复习词语,走近 “施主”

2、细读文本,走进“施主”

3、续写结尾,抒发对“施主”敬佩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走近 “施主”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真正的施主》。(板书课题)

1、复习词语

①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体质 还价

②读词句。 课件出示:身体单薄 无儿无女 实在 可怜 坚决

A这是文中描写谁的词语?(板书:老太太)

B读句子。

课件出示

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无儿无女的老太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

我看到她很可怜,便定了5角钱一个,暗中提高了5分钱。

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老人实在可怜,便单方面决定每个鸡蛋再加5分钱,一个鸡蛋5角5分。

这回老人说话了,坚决不同意,但我决心已定,双方僵持了很久,老人终于接受了。

②读词语 课件出示:教书 体质 增加营养 恍然大悟

A这是文中描写谁的词语?(板书:“我”)

B读句子。

课件出示:我在一个边远的山村教书,由于体质比较差,必须增加营养。

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设计意图:分类复习词句,帮学生回忆作者和老人的特征,迅速走近人物。】

2、初步理解重点句

课件出示: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A读句子,说说谁是真正的施主?

预设:真正的施主是老人

B回忆上节课留下的问题。

课件出示:

为什么“我”以为自己是施主?

为什么说“她老人家”是真正的施主?

过渡:这些问题的都藏在课文中,让我一起来找一找吧!

【设计意图:抓住句中重点词语,明确主要意思。承接第一课时的学习,以疑定教,明确学生学习方向。】

二、细读文本、走进施主

 走进“小施主”,感悟“我”对老人的关爱。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我”以为自己是施主?画下相关的句子。

2、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相机指导。

3、汇报

预设1:我暗下决心,作为一项“扶贫”工程坚持下去,做一个小施主吧!

①师:谁贫困呀?从哪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

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母鸡生活。

我看到她很可怜,便定了5角钱一个,暗中提高了5分钱

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老人实在可怜,便单方面决定每个鸡蛋再加5分钱。

②引导学生联想,感悟老人家的种种可怜。

从“身体单薄”一词能体会到老人瘦得可怜,可能吃得不好、身体有疾病。

从“没儿没女” 一词能体现到老人孤单的可怜,累了、生病时没人照顾。

从“就靠自己养的几只母鸡生活”中体现到老人没有工资收入、生活贫苦、每日劳碌,十分可怜

【设计意图:老人家的种种可怜,是“我”献爱心的原因,也是突出老人家的可敬之处。所以需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同时为结尾处体会老人无私的爱做好铺垫。】

③作者看出了老人的可怜,作者是怎么做的?你又看出作者“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有爱心)(板书: )

④读读这几个句子,读出“我”对可怜的老人的关爱。

预设2:“我” 暗中提高了5分钱,过了一段时间又每个鸡蛋再加5分钱。

①师:哦,你读书真细致,这些句子在哪里,快告诉同学们。

出示句子:

我看到她很可怜,便定了5角钱一个,暗中提高了5分钱

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老人实在可怜,便单方面决定每个鸡蛋再加5分钱。

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他两次提高价钱,都是因为什么呀?(可怜)

③老人怎么可怜?哪个自然段介绍的?文中怎么说的,快找找,读一读。

出示课件:

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母鸡生活。

我看到她很可怜,便定了5角钱一个,暗中提高了5分钱

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老人实在可怜,便单方面决定每个鸡蛋再加5分钱。

④作者看出了老人的可怜,所以两次提高鸡蛋的价钱。从这一点,你又看出作者“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有爱心)(板书: )

⑤面对作者两次提高价钱,老人的表现是怎样的?对于她的这些表现你有什么看法吗?

【设计意图:学生说不出所以然也没关系,这一问题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走进“真正的施主”,感悟老人的真爱、大爱。

1、第一走进“真正的施主”,感受老人家无私的爱。

过渡: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觉得十分可怜的老人,一直都在低价卖给我鸡蛋。直到有一天,“我”照旧去老人那里买鸡蛋才发现了:老人才是真正的施主。

默读第4自然段,从哪里能看出老人才是“真正的施主?画下来。

预设1:(围绕鸡蛋的价格说)1个鸡蛋小贩给6角钱,作者提高了两次价钱以后给5角5分一个鸡蛋,每个鸡蛋比小贩少给—5分钱。

①你能结合前文的内容回答问题,真好。那么作者只是少给老人家5分钱吗?

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通过“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我照旧去……”“这些鸡蛋”体会到老人家少收了作者许许多多5分钱。

③老人可以用这些钱买些什么?

(根据情况引导;老人身体单薄,瘦得可怜,可以买些……老奶奶无儿无女,孤单得可怜,可以买……)

【设计意图:结合“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母鸡生活。 ”这句话推想作者少给的钱,帮学生进一步理解老人可怜,为体会老人真诚的大爱做铺垫,为续写结尾做引领。】

③指导朗读

预设2:(围绕施舍的对象说)作者只是帮助老人,而老人帮助了作者和孩子们。

①光读书,不动脑筋的孩子,是说不到这一点的。你们知道他(她)从哪里看出来的吗?

(如果学生说不出这一点,老师引导:课文称老人是真正的施主,她帮助哪些人?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

老人说:“我不是因为这个价低。这些鸡蛋是要卖给学校的那位老师的,人家那么远到我们这偏僻的山村里教书,又那么瘦。我盼望他胖起来,在这个小学里长期待下去,孩子们需要他。”

②读一读这句话,思考:老奶奶为什么只把鸡蛋卖给作者?(板书: )

句子:

我盼望他胖起来,在这个小学里长期待下去,孩子们需要他。

指导理解“盼望”。从“盼望”“胖起来”中体会到老人对作者的关心。从“盼望”“长期待下去” “孩子们需要他” 中体会到老人对孩子们的关心。从“盼望”一词体会出老人无私的爱。

③补充材料:山村孩子渴望学习、刻苦学习的图片

配乐

旁白:我们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但中国还有一些较偏远的地区,那里生活困苦。但人民并没有因为贫困而蹉跎他们的生活,他们用自强和勤劳在一点点地改变着他们的命运。这里的孩子也有着走出他们祖辈没能走出的大山的渴望,希望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已以至整个山区的命运。因此,这里的孩子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上学的机会,也更加努力刻苦地学习,付出了比城里的孩子更多的艰辛。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山村孩子渴望学习、刻苦学习的图片并加入老师的讲解,是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老人家的想法,体会老人无私的爱。】

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④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出示课件:

小贩卖鸡蛋多给钱,老奶奶不买,她是为了 ,为了。

预设; 小贩卖鸡蛋多给钱,老奶奶不买,她是为了给体质差的山村老师补充营养,为了把山村老师在这个小学里长期待下去,为了山村的孩子们有老师。

【设计意图:抓住老人的语言知道老人家的想法,并通过补充山村孩子渴望学习、刻苦学习的图片和老师的讲解进一步理解老人家的想法。围绕“我盼望他胖起来,在这个小学里长期待下去。孩子们需要他。” 这句话,指导学生通过扩句子深入理解】

⑤回读:作者和你们一样明白了这些:老人家无私的关爱他和山村的孩子们。所以课文结尾写道: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2、第二次走进“真正的施主”,感受老人家执着的爱。

过渡:让我们再看一看作者两次提高价钱后老人的表现吧,你会有新的体会。

①当作者两次提高价钱时老人分别是怎样做的?默读2、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想一想:老人为什么会这样做?

②汇报。

课件出示

老太太既不讨价,也不还价,这桩买卖就这样定了。

这回老人说话了,坚决不同意,但我决心已定,双方僵持了很久,老人终于接受了。

③再读读这两句话,一会儿把你读懂的和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④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从“既不……也不……”一句体会出老人无声地关爱着作者和山村的孩子们

从“坚决”、“僵持” 中体会到老人执着的爱。

⑤回读:作者和你们一样明白了这些:从作者一开始买老人的鸡蛋、从作者一开始决定“扶贫”、从作者一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小施主,老人家就执着而默默为作者和山村的孩子们奉献着。所以课文结尾写道: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设计意图: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物情感的同时,渗透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

3、第三次走进“真正的施主”,感受老人真诚而博大的爱。

①“我”和老人家相比同样不够健康,但谁年轻?谁生活有依靠?谁收入稳定?(作者)

②谁更应该被照顾?(老人)

③老人在作者买鸡蛋时老人家可以多要些钱,但是她……

(没要)

④老人需要钱吗?她可以用这些钱买些什么?

(根据情况引导:老人身体单薄,瘦得可怜,可以买些……、老奶奶无儿无女,孤单得可怜,可以买……)

⑤老人应该多要钱,却没多要钱,反而降低价钱,这是为了什么?

(老人家心里盼望老师胖起来,学生们需要他。)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以老人的个人能力应该是被扶贫的人。先让学生说说老人可以怎样做,再峰回路转思考老人为何不这样做,让学生在巨大的反差中体会老人的可敬,从而突出老人真诚而博大的爱。】

回读: 作者和你们一样明白了这些:老人承受着生活的贫苦,对这位老师和孩子们默默地付出着。这时,作者悟出了老人真诚而博大的爱。带着新的感悟,再读: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三、续写结尾 抒发对施主的敬佩

1、读一读,比较下面句子,说体会

课件出示:

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太太……

(体会作者对老人家的情感)

2、文章末尾用的的什么符号?(省略号)

3、文章结尾省略了什么呢?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

作者会说什么?老人会说什么?孩子们会说什么?

作者会做什么?老人会做什么?孩子们会做什么?

【设计意图:前面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走进了人物内心世界,所以设计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整体回顾全文基础上,续写结尾,延伸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得到精神的成长,突破教学难点。】

总结:这么一篇简短的文章,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伟大的爱,让我们带着此时此刻的感受,再去课文中体会这种爱吧!

四、质疑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展开想象,给这个故事编一个结尾。

板书设计:

真正的施主

老人家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