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总结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结合读书体会,我深深认识到:要达成有效教学,应该在“吃”、“用”两个字上多做文章。

一、吃透学生,吃准教材

在吃透学生方面: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准备中,教师应该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

在吃准教材方面:首先,教师对目标的定位要准,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对目标定位要全,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发展性的目标。教师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作“淡化处理”,只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稍作点拨即可。

二、用活教材,用好学生

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我们常说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教学中,教师应设法使学生时时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原动力,促进积极思维。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更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成功的良好体验为学生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