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激发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喜欢作文。

赞可夫说过:“只有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1、消除作文心理障碍。第一讲中,从主持人和同学们的谈话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怕写作文的一大因素就是受到作文心理障碍的困扰。如因为考试,因为紧张,因为所拟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因为教师的要求过高、批评过多。要消除困扰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我们可以多角度、多形式地设计作文教学,联系现实生活的习作形式和内容,倡导写“放胆文”写“想像文”让学生乐写。

2、激发学生习作需要。写作应是学生生活中的一种需要,而传统习作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将作文视为身外之物,这很难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要根据学生日常生活需要,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让作文与做人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使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一种需要。

3、善于进行作文评价。自信是激活成功的重要因素,要让学生不怕作文,喜欢作文还得帮学生树立信心,获得成就感。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与修改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经常鼓励学生,积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习作成功的机遇。如可通过张贴、宣读、网上交流、推荐发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习作提供展示机会,让学生品尝自己的写作成果,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唤醒学生作文的潜能,进一步激发写作热情。

二、要引导多方积累,解决“无米之炊”。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作文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辉;否则,心中纵有万千思绪,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因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就突出强调了语言的积累问题,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

1、在阅读中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教学目标的表达中有这样一句话:“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实际上是直接阐明了“阅读积累与习作运用”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立足平时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阅读。更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动手摘录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积累,扩大探索视野,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在生活中积累。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学生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只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就会有话可写,有情可发。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接触生活,去体会生活的无穷乐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启发学生熟悉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去挖掘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

3、在活动中积累。活动是增长儿童知识,丰富儿童经历的有效途径。教师或联系课文教学内容(如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具体教学场景),或结合某些重要节日(如元旦、国庆节、六一儿童节),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出课堂,精心组织郊游、参观、游戏、竞赛、联欢会等活动。如:“六一”到了,举行班级联欢;国庆节期间,举办“迎国庆,办小报”为主题手抄报比赛;学习了《荔枝》,开展“我是妈妈的小帮手”主题班会及“我帮妈妈做一件家务事”的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扩大视野,掌握知识,提高认知,为丰富写作素材打下基础。

三、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小学的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主要包括工具要素、材料要素、心理要素和情感要素,这四个要素是协调的,有序的,不可分割的。再者,各个年级的作文训练不是孤立存在的,不管哪套教材,作文训练的安排都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