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 “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下面结合《我是家里的小主人》一课说说如何引“动”。

一、激疑导思,促学生脑“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低年级学生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课程标准也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力图通过再现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制造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有了这个需要才能萌发内心的冲动,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在课前可让每位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家庭采访、调查:(1)爸爸妈妈是怎样当家的?(2)爸爸妈妈是怎样买菜的?(3)爸爸妈妈不在家时,你一个人在家怎么办?(4)在家里,你除了学习,还做了哪些家务活?上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交流采访、调查的情况。学生交流时可以初步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应该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组织讨论,激学生口“动”。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议,认清美丑;还可以自编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分清是非,辩明真伪。教学该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假设爸爸妈妈都出差了,你一个人在家该怎么办?比如来了客人或陌生人,你是怎样对待?电话响了该怎么办?如何安全使用家用电器或工具等。通过讨论,激学生口 “动”,在讨论中学生懂得了怎样和来客打招呼,怎样有礼貌地接电话,怎样和陌生人安全地打交道,正确使用简单的家用电器等。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