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下讨论的热点。笔者以为,解决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环节在于教学目标的确立,没有明确的目标,而在模式、方法、手段上大做文章无异于隔靴搔痒、缘木求鱼。对比数学、英语等学科,阅读教学没有一个统一而清楚的教学目标,这是许多语文课堂不置可否、无果而终的主要原因。打开语文教师的备课本,要么原封不动地照搬教参,要么就是模式化的千篇一律,没有低、中、高学段的目标分化,没有不同文体的鲜明体现;走进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惊人的雷同,无一例外的“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读书指导,书读的有感情了,大功告成,阅读教学异化为“普通话训练课”,阅读教学岂一个“读”字了得!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语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学段特点、教材体系、不同的文本、实际学情等方面整体规划、具体安排,做到科学性、学科性、适切性、渐进性,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前提。

一、学段目标应分段落实

现在的一些阅读课,学段目标比较模糊,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千课一面、千人一面,主要在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体会上做文章。阅读教学绝非只有课文篇数的叠加而没有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要能够体现学段目标的衔接性和渐进性。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都有各自具体的学段目标,相互衔接,循序渐进,这是对阅读教学的整体规划和分步落实,这是我们确立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如同样是默读训练,低年级要求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中年级则提出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高年级则对默读速度提出了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再如,中年级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到了高年级则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例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时,依据高年级的学段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凭借语言文字,感受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军民鱼水之情;3、认识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4、感受、体会文中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和连句成段的特色及表情达意的效果;5、了解点面结合的写法,体会其作用。由是观之,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对学段目标没有清楚的了解,教学目标的确立就会盲目、随意、混乱,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二、单元目标应整体把握

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虽然单元内每一篇课文各具风格和特色,但它有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和教学价值,教学中不可孤立地各自为战,应从教材编排意图出发,研究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整体把握,确立单元教学目标,注重过程和方法,注重语文的积累和实践,注重语文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等等。以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安排了《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三篇课文,属于说明文教学,从内容上看都和历史文化有关。说明文教学并不仅仅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化知识,还应该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上,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放在诸如品味用词的准确、锤炼学生语感、学会说明的方法、揣摩表达的顺序、感受丰富的情感等方面,同时三篇文章教学不应平均用力,应体现导、扶、放的逻辑训练序列。

三、三维目标需有效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较之旧大纲的最大区别在于突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特别强调“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这十二个字,可见教学目标必须是一个立体、网状的整体。可现在的课堂,我们常常发现如下几个不良现象:割裂目标使目标分散;不顾学生的学情,任意拔高目标;落实情感目标时游离知识目标等。很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为了强调三维目标的制订,往往把目标分成三方面进行描述。比如《番茄太阳》一文,有的教师确立的目标是:1、知识和能力: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和方法:通过多元的、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这个目标虽然是多元的,但它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就显得分散,我们不妨把如上目标描述做这样修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本的 “文脉”。2、通过多元的、个性化的朗读课文,感受文本中“我”、明明、爸爸、妈妈等人物的形象。3、通过阅读批注、想象说话、配乐诵读等方法,感受“明明”美好的童心,,体会“番茄太阳”的深刻内涵——美好的爱心。这样的整合描述,才能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同时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可以同时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四、文体特点当充分体现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文体多样,多数为记叙文,包括叙事、写景、状物、写人四大类,同时兼有诗歌、寓言、神话、说明文等其它文体互为补充。不同的文体其教学价值、教学目的也不尽相同,因而,尊重文体特点,其教学价值才能充分放大。《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中的一篇文包诗,一位教师教学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上,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文中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朗读,而文中《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却未过多地涉及。文包诗这样的课文教学的灵魂在于诗,文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的“拐杖”,教学的方法应是以文解诗,培养学生凭借文字材料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古诗情感的能力,其教学流程一般为从诗开始、诗文互兑、诵诗品诗三个环节。以上课例显然没有准确把握文包诗的文体特点,导致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其教学行为多半是无效的。

五、内容和形式不可偏废

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是教师把文本中情感浓烈或意蕴丰厚的句段呈现出来,一遍一遍的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感悟、诵读,其目的在于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而对情感表达的语言形式则不去过问,对语言形式与语言内涵的联系不去探究,对语言表达的规律不去领悟,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实践不够重视,这样学生的语言智慧就得不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就难以得到真正提高。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领悟、运用作者以“言”尽“意”的种种方式方法以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