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练就的“童子功”往往让人受用终身。“六一”期间,大家更加关注儿童教育,在他们人生的底色里,中国经典是不应缺少的一笔。

随着网络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我们的儿童接受各种信息、文化的机会不断增多,且越来越便利。在此大环境中,我们更应该重视中国经典对孩子们的浸润。

有专家将本民族的经典喻为“母乳”,吃母乳能够更健康。中国经典里有祖国母亲的温暖和亲情,有中国智慧和道德。经过时间长河的大浪淘沙,其中的许多 “道”至今仍然熠熠生辉。阅读经典不仅可以提高文学修养、享受美感,还能接受其中承载的优秀道德规范与人生哲理,比如家庭和睦、邻里友善、待人诚实、乐于助人,等等。

我们有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经典“浇灌”的优良传统和有效做法。历史上一些学问大家和有心人专门为儿童编写了大量的启蒙读物,如众人皆知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还有《增广昔时贤文》、《十七史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包含综合类的、伦理道德类的、历史知识类的、成语典故类的,等等。

一些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大多都有中国经典的“童子功”。苏步青是留日博士,生前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他能够写中国旧体诗词,在他的倡导下,我国大学各系科普遍开设了《中国语文》或《大学语文》课。杨振宁的父亲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发现杨振宁有数学天赋后,这位父亲并没有提前教儿子数学知识,而是请了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利用暑假给读初中的杨振宁讲《孟子》,每天两个小时。“读《孟子》使我终生受益,影响了我后来的人生观和为人处世态度,对于社会结构、物理结构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远比父亲那个时候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杨振宁说。

帮助孩子们练好中国经典“童子功”,成年人负有责任。是否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做好经典的导读,编选经典的优秀篇章段落,认真介绍、注释、简评,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例如,《历代经典宝库丛书》将《论语》、《老子》、《文选》、《颜氏家训》分别冠以“中国人的圣书”、“生命的大智慧”、“文学的御花园”、“一位父亲的叮咛”,很有趣味。二是在小学、初中语文教材里适当增加经典的分量,台湾地区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与世界各国联系的加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留学西方,也有更多的西方文化进入国门。中国学生在兼中西的同时,还要通古今,其中应该特别重视经典,因为经典是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