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德充符》以义名篇。“德充符”中的德本为得,进而指德行,充为充实,符为符合。德能充实于内,物能充实于外,从而使内外相符合。《德充符》主要说明了庄子的道德观,全篇写了王胎、叔山无趾、申徒嘉,支离无赈、瓮大瘪等形体残缺而道德充实的人物,以反映庄子对道德的看法。

通过王贻、叔山无趾、申徒嘉等身残而德全的人,说明形骸并不重要,而德才重要,其关键在于能真正的忘形,忘死,不为外物所累,从而达到遗形骸而取德。当“无可奈何安之若命”时,反映了庄子的定命论思想。通过鲁哀公与仲尼的对话,着重说明“德不形”,主张一种不存在的“存在”的观点。在德不需要、不可认识的观点中也反映了庄子的不可知论。卫灵公、齐桓公看中了支离无脤和瓮大瘿而喜欢他们,在于说明二公把德之长放在心上,而形丑是无所谓的,但是还不算是圣人。圣人是“恶用德”的,一切都不需要,最后是“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无彼此,无死生,任其自然无为的虚无主人,才是庄子希望的境界。

鲁有兀者王骀(1),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2)。常季问于仲尼曰(3):“王胎,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4)。立不教(5),坐不议(6),虚而往(7),实而归(8)。固有不言之教(9),无形而心成者邪(10)?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11)。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12)!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13)。”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14),其与庸亦远矣(17)。若然者(16),其用心也独若之何(17)?”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18),虽天地覆坠(19),亦将不与之遗(20)。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21),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22)。”常季曰:“何谓也(23)?”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24),肝胆楚越也(25);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26),而游心乎德之和(27);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28),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常季曰:“彼为己(29),以其知得其心 (30),以其心得其常心(31),物何为最之哉(32)?”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33),唯止能止众止(34)。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35);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36)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37),不惧之实(38)。勇士一人,雄人于九军 (39)。将求名而能自要者(40),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41),府万物(42),直寓六骸(43),象耳目(44),一知之所知(45),而心未尝死者乎(46)!彼且择日而登假(47),人则从是也(48)。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49)!”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