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合作、帮助、谦让、分享、遵守规则等几个方面。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创造人首先标准是能与人合作。”的确,在当今的社会,与人合作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并没有带来自身和他人的任何先见,他们足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并认识他人,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学会表现自己、理解他人、相互沟通、建立友谊。

棋类游戏是一种新颖有趣、简单易行的游戏形式,能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训练思维,能培养做事细致的好习惯,同时也是发展幼儿社会**往的最重要的途径。幼儿在下棋游戏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所产生的交往包括许多不同的形式:(1)由于共同的下棋目的所产生的合作行为,(2)由于下棋时的不公平而产生的争执、协商、轮流等行为而发生的解决问题行为,(3)由于下棋技能和经验不均衡而发生的帮助、求助等行为。虽然交往种类不一,但其体现的特征是“相互性”,是建立在幼儿共同下棋与相互协作的基础上。因此,在棋类活动中,提出了培养幼儿的社会**往能力的目标,包括:棋类活动中的合作意识,棋类活动中的规则意识。

一、棋类活动中合作能力的培养

合作,指的是为了某种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而互相参与的人际状态。幼儿在下棋时,他们要自己选择棋,自由搭伴进行,双方或多方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培养棋类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要激发幼儿的合作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育学家马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地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产生合作兴趣是学会合作的动力,下棋的过程也是与他人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孩子在与他人下棋时,范围很有限,仅限于几个常在一起的小朋友。作为老师应鼓励孩子与不同人群合作交往,尽可能地为孩子选择不同的合作伙伴创造条件,例如同班的孩子、同年级的孩子、孩子家长等,使他感受到来自不同层次合作对象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建立起对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感,愿意主动积极地与他人下棋。

2、培养幼儿形成合作意识

形成合作意识是学会合作的前提,只有让孩子知道合作的重要性,他才能主动积极地与他人合作。在幼儿棋类活动中,当部分幼儿败局已定时,往往表现为毁棋、恼羞成怒,再也不和比他强的小朋友下棋了。嫉妒总是伴随着孩子们的竞争,这是一种变相的自尊,假如总让这种消极情绪占上风,对孩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于是在组织孩子讨论时,我们让孩子明白假如采取破坏性的行为,自己便要失去朋友,是没有小朋友再原因和他玩的,同时也就失去了再一次取胜的机会。讨论的目的,主要是让孩子感受到与他人合作和自己毁棋这两种不同的情绪体验,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

3、培养幼儿怎样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困难

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父母的小太阳,所以多数孩子就形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对抗,攻击等性格特征。在下棋活动中幼儿大多数遇到纠纷时不会很好的解决,不是告状就是吵闹,这时就需要老师帮助幼儿解决矛盾,并在处理时要采取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不要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下棋时孩子间的矛盾很多,我们以下棋活动中最大的矛盾指向,输赢问题为例,由于下棋本身就是对弈活动,输赢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下棋中我们往往看到孩子赢得起,但输不起。为此也经常发生纠纷,如嘲笑,赢了后自己为了不起,从而看不起他人,还有的输了后搅乱、强词夺理、无所谓。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下棋中鼓励孩子做到:

(1) 失败者主动与胜利者握手。

每次的棋对弈活动中,我们引导失败的一方由发出嘘声变为主动与胜利者握手,共享胜利的喜悦。

(2) 胜利者为失败者使劲加油。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胜利和失败不是一时的,也不是永远的,只要努力便可由失败者变为胜利者;假如不努力,也可使胜利者变为失败者。

二、棋类活动中规则意识的培养

棋类游戏本身就属于规则游戏,为此幼儿比较关注里面的“规则性”但是有的孩子规则意识淡漠,也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有些幼儿的控制能力差,所以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针对这些下棋中出现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

不管哪种棋都有一定的规则,没有了规则的支撑,下棋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因此,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非常重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1)规则必须建立在孩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总是让孩子先懂得为什么需要这一条规则,它带来了哪些益处,它与下棋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例如在《小猫钓鱼》的游戏棋中,我们和幼儿分析了为什么小猫要停一次,根据故事内容和图片提示,孩子明白了是小猫三心二意,不愿钓鱼而去捉蝴蝶了。为此,孩子也懂得了红色的圆点表示停一次,就如红灯一样,是停的意思。进而得出绿色的圆点表示连一次,就如绿灯,是前进的意思。因此,只有让孩子们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才能被他们很好地接受。

(2)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订过程

参与制订规则不但更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有助于孩子的遵守与执行。例如,幼儿在下棋时常会因为谁先开始,或是走棋时一方没遵守规则而发生争执,使得下棋的区域很吵,从而影响其他同伴下棋。为此在讨论中,由幼儿参与并制定了下棋时要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下棋。但是由于幼儿阶段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言行,为此我们常引导孩子将自己制定的规则用图画的形式画下来,贴在幼儿便于看到的,下棋的区域中。这样视觉化的规则,由隐性转变为了显性,一是幼儿自己制定的,二是幼儿的视觉能经常刺激到的,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去遵守。

2、 赋予孩子一定的权利,自己制约违规行为

孩子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接受了它的存在,但若要使这种认识内化为习惯性的行动则需要练习和强化。很多的规则是比较细致的,孩子光是知道,不进行练习,不从思想上转化到行动上,那都是“纸上谈兵”。例如在下棋的轮流问题上,特别是多人下棋时,需要一个一个排好队,按顺序轮流。但是有的孩子就会很投机,他总是制造机会让自己多掷色子多走棋,因为他明白这样胜出的机会会比较大。为了防止下棋时幼儿的违规行为,我们一方面让幼儿成为下棋的参与者,同时也鼓励他们做监督员,一旦有孩子出现违规行为时,立即制止,并提醒他遵守规则,争求公平竞争。

3、 让孩子感受遵守规则的乐趣,了解违规的后果、并为其承担一定的责任。

规则是对自由和空间提出的相对的限制与约束,它是一种良好的规范和秩序,可以使人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发挥更大的自由度,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孩子在遵守规则时不应感到压抑、不愉快或是难以操作。例如在刚投放游戏棋时,我们将所有的棋子都放在一个罐子里。由于棋比较多,棋子本身又很小,掉在角落里也没人发现,因此经常出现缺棋现象。后来随着问题的一次次出现,孩子也不断细化和改进放棋子的材料和方法,最后完善为将每幅棋子分开放在一个小罐里,并在小罐上贴上棋的标记和数量。这样幼儿再次整理的时候,要求就比较具体,容易落实,而且也不容易缺棋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能力有限,行为会反复。我们就应该努力让孩子了解违规的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例如当有的孩子在下棋给予自己“特权”时,我们便能终止和他的棋对弈,请他出局另寻新伙伴,或是自己退出,让他品尝没人和他玩的下场。总之,规则一旦制定就必须执行,否则会失去它的意义。

幼儿园的棋类活动,是培养幼儿社会**往的有利途径。未来的社会是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的一生极为重要,相信只要我们在孩子的下棋活动中多观察、多留心孩子的交往能力,就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多一分魅力,少一分怯懦;多一分合作,少一分霸道;多一分成熟,少一分稚嫩;多一分豁达,少一分孤独。将来成为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