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传授运动技能的认识误区

在实验初期,由于我们只关注了新增领域的目标,对于如何来实现“运动参与”、“心理”、“社会适应”等领域的目标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大胆的实践,确实也找到了很多方法和途径来实现这些目标,主要是一些合作性的游戏。正在感受成功的喜悦时,我们听到了一些老教师不同的声音:还要不要运动技能的教学?当时我们的回答是:要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多关注新增领域的目标。后来通过进一步学习《体育课程标准》,感到以前的认识是有问题的,因为“课标”中关于体育的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技能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不仅不能淡化,反而应该加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传承文化的思想,教给学生对技术动作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练习;对于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做出的效果除了按“课标”要求制定一个下线,其余不作过分要求。我们教的是学生,不是训练运动员;我们是教运动技术,不是搞竞技运动训练,因此,在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时不需要精雕细琢。有了正确的认识,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就要按照“课标”的要求,加强运动技能的教学,合理而恰当地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

2.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误区

《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对于这个新的理念,我们也进行了很好的学习与研究,并找到了一些方法和途径来实现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先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具备了一些这方面的能力后,尽量把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以充分落实其主体地位。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问题又慢慢地出现了:学生主体了,老师该干什么?那时,我们经常可以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们分组自主练习很顺利地进行着,老师来回走动,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作什么,一堂课下来老师没什么事似的。试想一下:这样继续下去,当学生的能力再强一点,那么体育课还需要老师来上吗?或者说还需要体育老师来上吗?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