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上次单元测验。我们组在商量写什么作文时,我提议续写童话。写什么童话呢?我们选了一个乌龟和河马、大象拔河的故事。给了一个头,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已知的情况合理想象,续写。结果又一次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佳作云集,让我们喜不自禁,觉得语文课还有那么点意思。

三是这次我上第九册《赤壁之战》一课。我是这样教的:先从学生感兴趣的军事话题说起,引出课题,让学生说说从课题已经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再顺水推舟,让学生读文首,研究双方战前态势,画草图,理解“隔江相对”;然后看图说话,分析曹操、周瑜的心态,推敲“调兵遣将”与“驻”;再看图,推测战争结局,读课文结尾,理解“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的意思,再来一个小比赛,让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词是形容打了败战的;体验曹操和周瑜的不同心情朗读课文片断;最后又引出问题:谁当记头功?按研究的对象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好小组,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第二课时,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对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筛选整理,提出自己的看法;15分钟交流辩论;然后创设情境,引向曹操之过,留下一个研究性作业:想象作文,《我帮曹操打赢赤壁之战》。第三课时在复述完课文后,又提出一个问题:就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谈谈你的看法。整篇课文学生兴味盎然,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完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按这个教法,我在本校试教过两课时,在新合五(1)班教了两课时;按这个思路,本校的高老师又对外乡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每上一次或听一次,总有很多感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觉得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感悟主动感悟;一定要顺藤摸瓜,顺着学生的学路设计教的路子,巧联善引,激发兴趣,把握情感脉络,知情趣相统一,这对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还有一个过程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大约就是94年到98年的时间,我们曾经提过很响亮的一句话:“要把语文课理直气壮地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在一段时间内,这也是当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主题。但现在却招来了一片批评声,可谓经受了一次“枪林弹雨”的洗礼。在燕山雪片般的批评中,人文教育的缺失便成为一大“罪状”。有人说,这是一种“唯理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炼,崇尚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介入;重视将一切语文知识加以解构和量化,却忽略从文本和人本的整体角度高屋建瓴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重视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却忽略其他人文和艺术学科乃至自然学科与语文学科的互补性。这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语文教学向“标准化”、“机械化”转向,从而导致语文课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的缺乏,同时催发语文教学的匠化和应试训练的泛滥,使最具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育变成了一种纯技术性、近乎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说我们的语文教育确实“走了弯路”。我认为:倡导“语言文字训练”,本身并没错,要习得语言,有必要进行训练,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而且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把握好它的度,以至于存在使语文教学变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倾向。杭州市教研室室制定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操作性意见》的十条规定在今天看来其主体仍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保证学生充足自读自悟时间的规定就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但并没有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得到很好地落实。究其原因,工具性容易操作人文性难以把握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则是对语文课程的概念、语文课与语言的关系的认识上比较模糊。我们知道,客观世界本来就是螺旋发展的。纵观教育思想发展史,任何一种教育思想、思潮、流派及教学法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在当时的条件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都存在局限性;而时代总是在前进的,所以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语文课程的形成是时代的进步的产物,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又促使语文课程不断地发展,因而课程的概念和理念也是不断地更新和完善的。现在我们知道,这场发生在世纪末全国性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上的争论恰好赶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机遇,也催生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也结束了这场争论。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