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认为,认真创作的教案对于教师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是充满灵性的,也许不是尽善尽美,但是在自己的热切期盼中,在自己的潜心调教下,这个孩子始终会流淌着母亲的热情之血,去谱写自己的生命之歌。

于是,从我的《囚蚁》诞生那一刻,她就注定了和我的血脉之亲,“风雨”中我教她勇敢执着,“泥泞”中我带她另辟蹊径,这个孩子也便有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2009年秋天,我校质量监控室继续贯彻区教育局“实施高效课堂,课堂作业当堂完成”的理念,决定在校内开展研讨活动,我成为了高段上课的人选。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时值秋叶飘落,我在灯下打开了语文书选择了《囚蚁》,我备课的惯例是自己首先在不看教参的情况下通读教材,看课文“写了什么”;再找到重难点,从字词入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最后从文章的人文性出发看课文是“为什么要这样写”,大脑里基本定稿后再研读教参,看自己和专家的理解是否有较大出入,如基本一致就落笔成文,否则再作修改。可能因为是新课文,我比以往更为谨慎,灯下初读数遍才下结论:课文通过写“我”因为喜爱蚂蚁而和妹妹两次囚蚁,结果是那些生命非死即逃,“我”终于明白“自由更可贵”。难点是理解句子“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我决定从兄妹两次囚蚁的做法和蚂蚁的反应入手突破难点,几个小时后,在瑟瑟秋风的伴随下,教案的初稿诞生了,大体思路如下,从“囚”入手,让学生找出全文能看出“囚”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环境舒适能叫“囚”吗?从而得出结论:身体禁锢对于动物来说就是“囚”。

试教后反思:

1.从课题“囚蚁”入手,把握住“囚”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以此为关键点辐射全文,起到了“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