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双基学习,追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这是为大家所公认的。中国学生和国际同龄学生相比,更擅长数学应试和竞技,书面解题能力强。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不足。数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仅仅是双基吗?决不是。新课程培训让我明确了这一点:数学教学让孩子掌握双基的同时,还要学会学习,不但要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观察实验、信息获取、数据处理、合情推理、逻辑证明、探究创新等等)还要培养一般素养(合作交流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还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培训让我体会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所在:

1、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不新

教师过多强化了数学学习中的中心地位和应试功能,而忽视了数学教学具有的教育功能,即两个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重视双基,而忽视过程和方法,特别是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难、繁、偏,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困难,时间一长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方式的单一化

现阶段绝大多数的数学课还是停留在教师一根粉笔一个板擦在上讲,学生在下边听的教学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担心答错了而不答,或根本不想答的现象普遍存在。自由探索,质疑批判,求异创新等行为和态度在学生身上特别是农村学生很少出现。

3、考试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考试过频、过难、分量过重,形式单一,造就了较多学生失败者的心态,使他们对数学学习难以形成愉快体验,且随着年龄的增高愉悦体验大幅度下降,某项调查表明小学四年级有愉悦体验的约占72%,到初中毕业仅占27%。

4、评价方式单一化

以往数学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成绩,方式多以测验为核心,对所有人一个标准,忽视对情感态度,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可操作性测试,实践性测试。

那么怎样才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

1、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放任何一次听课学习的机会,多与同事交流。

从学习中,体会怎样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思想。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教学技巧。比如如何利用计算机设计出优美动态的图片来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如何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认识特殊四边形;怎样使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富有趣味性的内容。

如正方形的判定这节课,老师可以拿一块方巾,问学生老师手里的方巾是不是一个正方形?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呢?这种验证方法为什么是对的?新教材中这样的内容明显比老教材多了很多。如菱形的判定一节就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折纸游戏,全等的判定之后有测量池塘宽度的实际应用练习,各章节之后也增加了很多数学史化,重视并合理地使用好这些内容对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有好处。

3、丰富教学方式,鼓励孩子积极思维,大胆发言,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使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教学过程的主线。

让孩子在发言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或是暴露自己思维中的问题,把他们学习中的问题挤出来,同时作为教师也应将自己思维过程中的体会讲给孩子,教会他们走出困境的方法。对于实践课应走出课堂,大胆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合情推理、大胆创新这样一个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学习,感受快乐,展示自己。如张晓华老师初一统计教学就曾经让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比如测旗杆高度这节实践课,我校老师也曾自制量角器(教师用的半圆仪和圆规)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数据整理,计算得出结论,效果很好。对于一些练习课,我曾经指导学生走上讲台,担任小老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王海楠同学在高中数学题讲解比赛中一举夺冠,立志要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的练习环节我经常实施一帮一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

4、丰富教师用语,多使用激励性语言。

教学常用语是教师教学的习惯用语,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表达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手段。新课程下的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适时适度的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具有启发性的常用语“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可行方案(如旅行、乘车、铺地砖、设计图形等)“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解法)吗”?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以上这些启发性的用语,较具开放性,每个学生因为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基础、能力的不同,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学生想到的知识多些,有的想到的内容少些,有的学生说的内容层次深些,有的可能肤浅些,上述教学用语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也有利于学生的回忆和建构。

再比如赏识性常用语。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赏识而生存。为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每一个可以赏识的对象。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用语,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信心。例如:在学生对问题做出不同层次的回答后,应给予一定的评价,而且应该用赏识性的评价。“对!”/“很好!”/“不错!”/“OK!”/“你真行!”/“你真棒!”/“你是最棒的!”/“你真聪明!”/“你真会动脑筋!”/“你头脑真灵活!”/“你接受力真强!/“你真有胆量,不简单!”/“这位同学思维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你的设计(方案、方法、观点、点子)太富有想象力,太具有创造性了。”“我非常赞成 (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对,你能用转化(迁移、简算、列表、组合、推理、联想……)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不简单:你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名数学家。”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包括自己不喜欢的学生,与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气氛中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个性化的思维、情趣都有了张扬的空间,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与成功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舞。

还有激励性用语。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用语,并适当给出方法上的指导“不错,学习就得认真。”“大有进步,再加油。”“有时不会答,也是很正常的!”

任何教法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常用语,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借鉴这些常用语时,应针对不同问题、不同情况、不同对象、不同的风格,抓住时机去启发、去赏识、去激励、去反思。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但我们有意识地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反思型的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就会取得一个又一个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