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儿童美术的所谓专家和研究者如果不上网来听来看,也许他的学术就会存在着“空洞”,更何况还能直面许多开放不讳的观点,无论专业、非专业、半专业的、都坦率得让你欣喜和心颤,真要感谢说服我登上论坛的许多个妈妈,同时,第一天就很幸运地看到了琬和越的画。

不知道他俩的年龄,在研究中,我把孩子都称为艺术儿童,而且按年龄分为了几个阶段,我想他们应该是在6-8岁间的红色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相对 4-6岁的橙色阶段,在绘画表达时就如同红色,依然特别鲜亮却开始具有了深度。这是孩子在身心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必然,虽然各有早晚,但与他们自己相比,无论在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上都会变得更加丰满完善。

越和琬,我庆幸两个孩子在想象力上还没有受到“教育”的侵扰,小天使的翅膀是完好无损的。尽管画面中有些教学中的“指导痕迹”,但对最可贵的“想象”,教育者还没有进行“意识强加”和改造,应该和我们一样,他们是十分赞赏的。

画中看,越已经有意识地注意所画内容的形象变化,特别是细节的处理,显示出孩子精巧和敏感的一面,如《花》中几个娃娃的眼睛和头发、《手》中五个手指的图案,虽然用得最多的螺旋花纹都是顺时针,却因为大小和其他图案的搭配变化,而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美丽符号。越已有了“中心”构图的意识,不过还能跟随着幻想和画笔而形成“自然生成”的构图,并呈现出与想象一致的奇妙,这是很珍贵的,我们必须保护它。

琬的画比越略显成熟,在想象上依然天马行空,但再不小心保护好,有可能会逐渐失去那种珍贵的“灵动”。比如,画中很强的构图规则意识,特别是书包那张,是对构图不满意反复了几次,画虽然显示出孩子对事物有很强的抽象概括和再现能力,然而,却严格地遵循着构图“标准”,这可能和平时的老师指导与暗示有关。其实,变化本来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依照天性行事并不难,困难的是让成人明白,包括教育者:如何鼓励孩子们在艺术中去遵循变化的“法则”,无论是眼中心中还是手中,变化才是创造的基础。另外,琬的色彩感觉被无法呈现出颜色真实面貌的水笔给淡化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