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必经过程

就像成人的生理周期一样,孩子的成长周期也有高潮和低潮。只是大人能预知自己的情绪感受,但孩子却还不能。根据国外的调查结果,孩子通常每过半年就会出现情绪波动的现象,所以父母常常突然觉得孩子“变坏了”“不乖了”。因此,预先知道孩子各个成长周期可能出现的行为反应,并做好心理准备,还是相当重要的。

孩子说慌不是故意

孩子的行为是大人世界的反射,有时大人很奇怪孩子为什么要撒谎,但在探究原因之后,却发现原因可能出在大人身上。比如有些孩子因为害怕被父母责罚而不愿意说出真相,因此,如果父母能够改变一下教养态度,让孩子面对问题时多一些信心和勇气,那么他就不需要编造借口来撒谎。

教养的反作用

对父母来说,养育小孩是一项极大的修炼。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其实“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这就是教养的反作用,通过与孩子的交流,父母也能从中反思自己,进而做出修正。

学步阶段最头疼

“2岁的孩子最让人头疼!”相信这句话很多父母都听过。不过,并非每个2岁的孩子都那么可怕,也许还不到2岁时,孩子就已经出现大人眼中的叛逆行为。

让孩子自己动手

2岁之后的孩子多半已经有了自我概念,开始察觉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对许多事情都充满兴趣,总想着“自己动手做一做”,却又常常因为做不好而泄气、发火。此外,父母可能因为不堪忍受为孩子善后的麻烦,进而阻止孩子自己动手做,以至产生亲子冲突。

其实,这个阶段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顺着孩子毛发的方向梳理”,如果逆势而动,那么亲子互动的道路一定崎岖不平。因此,父母要掌握孩子自主性的萌芽,懂得适时放手,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动手做,协助孩子及早掌握应有的能力。

经验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对于孩子那些令人伤脑筋的捣蛋行为,父母到底该不该阻止呢?这个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孩子的行为是累积感官经验的最佳途径,有时不需要过度限制,毕竟“捣蛋”可能只是大人的看法而已,也许孩子自己感觉是完全正常的。当然,这些行为也必须都建立在安全与符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

凡是3岁以前的孩子,注意力都容易被转移。如果不希望孩子碰到某件物品,父母最好把该物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同时帮孩子找到其他替代物品,以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就能避免硬碰硬的正面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