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语文出版社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收录到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旋即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巨大的争议,赞同者认为《蜗牛》入教材乃与时俱进之举,既体现了语文教材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改革初衷,又符合公众对语文改革的期待,且适合儿童阅读,没什么不好的;反对者则以为将《蜗牛》入选教材有追星之嫌,是出版社借机炒作,实不足取。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日前作出回应称:我们这次选择《蜗牛》,除了歌词本身积极向上的意味外,主要是考虑配合原有的一篇课文《蜗牛》,作为这篇课文的延伸阅读,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对课文本身的理解。

舆论评论

1、 歌词进教材 是补位而非“乱入”

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罢了。动辄将之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未免太过敏感、小题大做。也许,“歌曲成为课文”的唯一尴尬在于,该现象映射了小学教材“无米下锅”的某种窘境。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本缺少动力。久而久之,教材编写者只能无奈抓些歌词“补位”。

2、流行歌曲入教材不应有心理障碍

“流行歌曲”称谓的前身是“出身”不好的“通俗歌曲”。尽管通俗歌曲如今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但它一旦被收入教材,人们还是心有余悸。这除了“靡靡之音”的阴魂不散之外,还有“追星”的嫌疑。其实,许多流行歌词要比那些所谓的诗歌更有哲理和诗味,然而,我们的教材还是习惯于直接生硬的价值宣示,却不顾学生的接受心理,这就使课本变成僵硬无趣的砖头。

3、“收入周杰伦”不是教材修订的成功

不少专家指出,我国现行语文教材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事实上,凡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怎样的现实环境就有怎样的教材,这是自然而然的逻辑。在这样的境况下,无论当下的教材如何修订,都难言成功。毕竟,只要教材的出版不需要经过教师、家长和市场的检验与肯定,哪怕其收入了周杰伦,扭转了陈旧的观念,也只是自娱自乐而已。

专家意见

小学语文课和语文教材曾经离孩子们很远,但是此次语文教材修订既坚守和强化了经典文化,同时又表现出了直面现实和突破固有思维的勇气,对学科发展和学科教材的发展都具有建设性、突破性的意义。“从儿童本位出发编写教材一直是被忽视的。过去我们编写教材的意图是以教材去塑造孩子,而并没有从孩子的视角去撰写,没有从符合儿童的天性和成长的规律出发。这个问题直到近几年我们才开始去反省。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具体要求,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编写者有权处理教材的体例、选文等。比如,课标要求教材有现代性、关注现实,甚至有的编写者选入一些新近出现的文字。“每次选文变化都会引起热议,比如鲁迅的文章删了,周杰伦的歌词加了,其实选文不过是把文章纳入了教材,而教材除了选文系统,还有自己的知识系统,助读系统等,选入后,还要看教师教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