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大家会认为,这些游戏我们都知道,对,我们想强调的是:“形式”有了,如何实现其有效性?

前提: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

1)以尊重孩子自觉关注为前提

2)以合理引导孩子进行关注为辅助

3)以依从孩子的“兴趣源”和相对“色彩源”为主题制作出相应的游戏

只有这样,我们说才能达到培育孩子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良好协调能力的目的。

这些游戏制作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例如:

将孩子所喜欢的东西散落在地上,请孩子一个一个捡回到盒子里。孩子可以通过爬、蹲、跑等方式去完成这个游戏,从而实现肢体外在表现各方面协调能力的培育。

在这里我们要提醒父母的是,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的协调能力指的是,所有肢体外在表现都围绕着某一复制目的的实现,在共同进行表现过程中的协调能力。

另外,因为这种协调培育是在尊重孩子“兴趣源”、“色彩源”以及孩子专注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孩子在这类培育过程当中就呈现为自觉主动的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能力的自主培育。正因为这个本质,我们也把这种培育称为“自然培育”。“自然培育”是父母应该首选的培育方法,也同样是孩子能够实现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自我协调能力效率最高的方法。

相对于“自然培育”什么是“不自然培育”呢?

孩子正在专心的撕纸。

妈妈:宝贝,干什么呢?

孩子:我再给妈妈做面条。

妈妈:真棒!好了,玩这些没有意思,看看妈妈手里拿着什么?卡片,告诉妈妈这是什么颜色的?

孩子:红色。

妈妈:真棒!这个呢?

孩子:黄色。

妈妈:真棒!这个呢?

孩子:我要纸,不要这个。(孩子推开了颜色卡片)

妈妈:乖,在看看这是什么颜色?

孩子:不。

妈妈:好了,好了不看这些看片了。那宝贝告诉妈妈,妈妈手里有几张卡片呢?

孩子:不要。我要玩纸。

妈妈:这孩子!怎么不听妈妈话呀!你必须告诉妈妈这里有几张卡片,妈妈知道,宝贝一定知道的……。

孩子哭了。

这种培育方法最终会使孩子丧失对“学习”原本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