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众场合作一次演讲,克服自卑(1)

专家告诉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话,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这种办法可以说是孩子克服自卑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有不少这样的孩子,平时在家人和朋友面前说话时口齿流利,可一旦在公众的场合时就讲不好话。甚至明明是经过准备的,一到台上,脱离纸稿,就变得结结巴巴、言不达意了。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孩子前后如此大的差异呢?影响孩子口头表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首先,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孩子思维的敏捷和思路的清晰与否。

讲话和写文章不同,不能停下来多作思考,必须一句接一句地说,这就要求思维敏捷,前后连贯,不能结结巴巴;要求思路清晰,语句具有条理性。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思维敏捷来自于丰富的知识结构。你的孩子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讲话的时候思维就会越活跃、越敏捷,因为各种知识会使他们触类旁通、毫无思维阻塞的感觉。思路清晰,来自于对所要讲的事物的熟悉。比如,老师让你的孩子复述一篇课文,如果孩子对课文的内容不熟悉,复述起来就会含混不清。

第二,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与讲话者掌握的词汇量有关。因为话是由词组成的,掌握的词汇量大,讲起话来就可以选择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的词语,也不会出现由于选不到适当的词语而语塞、结巴。

 孩子在公众场合作一次演讲,克服自卑(2)

第三,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也受讲话者讲话时的心情稳定与否的影响。一般人在公众场合或大场面的情况下,容易由于担心讲不好而心慌,情绪稳定不下来。

针对上述三种因素,训练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就明确了。

首先是要让孩子尽量博览群书,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加他们的知识量。此外讲话之前作好准备,充分熟悉要讲的内容。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孩子多讲,在各种场合下主动地讲。课堂上踊跃发言,开小组会或班会时积极发言,哪怕给班上的同学们读读报也可以。看完电影、小说或听过新闻广播之后,主动地向同学复述电影、小说或新闻的情节内容。积极参加学校里举办的朗诵会、讲演会、讨论会等。

在面向许多人讲话的时候,孩子们可能会心里打鼓,害怕自己不能说好,毁坏了形象。这是一种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种阻碍成功的无形的敌人,它使人丧失信心、不安和恐惧。

一天,几个白人小孩正在公园里玩儿。这时,一位卖氢气球的老人推着货车进了公园。白人小孩一窝蜂似的跑了上去,每个人买了一个气球,兴高采烈地追逐着放飞的气球跑开了。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后,一个黑人小孩才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货车旁,用略带恳求的口气问道:"您能卖给我一个气球吗?"

"当然可以,"老人慈祥地打量了他一下,温和地说,"你想要什么颜色的?"

他鼓起勇气说:"我要一个黑色的。"

脸上写满沧桑的老人惊讶地看了看这个黑人小孩,随即递给他一个黑色的气球。

他开心地接过气球,小手一松,气球便在微风中冉冉升起了。

老人一边看着上升的气球,一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后脑勺,说:"记住,气球能飞起来,不是因为它的颜色,而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

的确,自卑感是人成长的最大敌人。如果一个孩子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内心总是充满着自卑感,又怎能成长为一个出色的人呢?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其种族、出身、地位,关键是他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这个世界是由信心创造出来的,充分的自信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孩子以后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专家告诉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话,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这种办法可以说是孩子克服自卑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实当众讲话,谁都会害怕,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为了克服自卑,树立信心,不要放过每一次当众发言的机会。

如果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思维敏锐、天资颇高的孩子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缺乏信心。

一般来说,在公众场合沉默寡言的孩子都自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愚蠢,我最好什么也别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懂得这么少。

这类孩子可能还常常会给自己许下渺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

可是等下一次到来时,他们依然是沉默寡言,缺乏信心的毒素又一次打败了他们,这样他们就会愈来愈丧失自信。

而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所以你有必要让你的孩子找一个当众演讲的机会,充分展示孩子的实力。

之前你还必须提醒孩子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当一串串精彩的话从你孩子口中源源而出、听众被他(她)的激情深深地感染、如潮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时,他(她)就可以对自己说:"我自信,我勇敢,我是一个有魅力的人!"

克服了自卑这个最大的敌人,再加上知识的学习和技巧的训练,又何愁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提高呢?